李小蓉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習俗和風情是歷史的產物,人民生活在風俗當中,就像魚類生活在水里一樣。世界上各個民族文化的程度雖有高低,但是沒有自己風俗、習慣的國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1]?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存在差異性,體現在飲食的烹飪方式、飲食習俗制度上大相異趣,其形成的飲食民俗絢爛多彩。臺灣人飲食民俗源自三四百年前,隨福建、廣東籍的先民移植而來。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借助其強大的覆蓋面、影響力,用一篇篇飲食民俗文章來承載“身在異鄉”游子們的思鄉之情,印刻出一道道節日佳肴的民族基因,化為翔實的歷史資料來反駁“臺獨分子”妄想扭曲事實真相,印證了兩岸同胞本是“人相習,代相傳”一脈血緣。
關鍵詞:傳播 儀式觀 食俗 人間 副刊
民俗是一種具有傳承性的社會文化現象,可以稱之為民俗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凝聚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更是海峽兩岸同胞維系情感的重要紐帶與橋梁。中國臺灣地區人口結構,漢族人口占到總數的98%,其中近八成祖籍是福建,二成是廣東,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僅占有2%。以清末臺灣屏東縣恒春(該地由沈葆楨取名)縣城為例,因受沈葆楨開山撫墾以及移民政策影響,大量的閩、粵兩省的漢民遷往臺灣,桂林胡征的一首《恒春竹枝詞》可見當時情景,“漫說恒春太寂寥,城中城市二三條;居民盡是他鄉客,一半漳泉一半潮”。臺灣的民間信仰、飲食習慣、節日習俗以及婚喪嫁娶、祭祀祖先的禮儀與福建、廣東等地基本相同。?[3]
2019年1月2日正值《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會上發表了《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講話,宣告新時代堅持“一國兩制”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五項主張,提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要求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
而反觀蔡英文民進黨當局近來“黔驢技窮”動作不斷,從絕不接受“一國兩制”到反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七個“綱領意見”,罔顧島內民眾的期望。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臺后,繼承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臺獨”主張,其在政治上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文化上更是有恃無恐推進“法理臺獨”和“去中國化”,進一步推進李登輝時期的“臺灣主體立場的本土認識”,通過調整歷史課綱,減少“中國史”的內容,降低“中國史”的地位,提升“臺灣史”的地位,以“中學歷史教育為突破口”,妄想切斷“臺灣史”與“中國史”的關聯,提出了所謂的“多元文化論”“本土文化主體論”“海洋文化主體論”等言說,妄圖建立新一代青少年的“臺灣史觀”。
因此,筆者搜集和整理在臺灣創刊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現學界對其1955-1965年十年間的報紙副刊研究幾近闕如,對于副刊上刊載的出現在特定年節習俗的食俗文化更無學者“挖掘”。因此,本文將從凱瑞傳播儀式為理論視角分析臺灣光復初期報紙副刊對于祖國傳統食俗文化的傳播,摭拾《人間副刊》1955-1965年十年間發表的部分涉及節俗飲食習俗的文章作為分析文本,以期還原報紙副刊傳統傳播媒介在特殊年節的編排讓“傳播”成為一種讓團體擁有共同信仰的儀式,對傳統年節起到“建構、維系與改造現實的過程”,?[4]?薪傳中華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挑破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的政治算計和別有用心。但較為遺憾因篇幅有限,本文無法對副刊上所發表的年節食俗文章做逐篇的分析總結。
一、兩岸民俗同根同源
1945年臺灣光復;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民黨遷臺,發現臺灣已呈現“日本化”。日據時期,日本在臺灣嚴厲推行“皇民化”政策,通過推行日語,限制并取締漢語。在日本人眼中,中華文化因為歷史悠久,根深蒂固,是不折不扣、不證自明的“反日活動”,為徹底摧毀中國臺灣地區居民的民間信仰,禁止居民在家中或廟宇內祭拜神明,“焚燒偶像、沒收寺廟財產,放逐和改造宗教人士”,?[5]?“主張廢除所有寺廟,改為日本神社,更燒毀了大部分神像,連大部分偏向民俗信仰性質的觀音廟宇也遭受破壞,”?[6]?強行對臺灣人民進行思想與文化滲透。在年俗上,日本也試圖徹底抹殺族群記憶,要求臺灣居民過日本新年,不允許過傳統中國年。
鐘肇政在其臺灣三部曲之《插天山之歌》中的一段人物對話可看出當時管制嚴苛,但也反映了“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人用傳統習俗來對抗殖民統治,捍衛族群的精神家園。
“....在我們臺灣居民的觀念之中,年依然非過不可。因為吃喝玩樂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拜天公,祭告祖先,那要怎么辦呢?”
“偷偷地過,也得過”....
“年關到了,就偷偷地蒸年糕,偷偷地宰鴨雞。大除夕那天一大早起來就得展開活動。前此大家都已看好時辰,多半是卯時,先拜家里的諸神和祖先靈位,還有灶君爺,到門口拜天公,其次到土地公和廟里去拜。那天,還有一個重要的行事,就是一家團聚吃年夜飯。晚上是守歲,子時一到,又是開門鳴炮拜天公。這一切,都在偷偷摸摸里進行的”。?[7]
但無論臺灣人民如何在日本殖民的高壓統治下堅強抵抗,仍無法完全擺脫“皇民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從小在學校接受日語教育的一代人,看書寫字全部使用日語,用日語思考,有的甚至嚴重到日常的生活用語也使用日語,完全忘記自己的母語。臺灣作家吳濁流出生于日據時期,在1941年1月至1942年3月期間,獨赴大陸旅居,面對現狀悲傷之情呼之欲出:“登錄后,我發覺到一句話也聽不懂。雖是自己的祖國,但予人感受卻好像是‘外國’……最大的問題是語言的隔閡,在上海所聽所聞,都沒法懂得。加上人情、風俗、習慣等,也都有異,簡直如置身異域?!?[8]?“語言民俗是一種特殊的民俗類型,口頭語言包含生活文化的各個方面,是人際交往之間必須使用的表達方式”。?[9]?面對如此嚴重的文化斷層現象,國民黨當局明確重建文化認同、喚起民族意識的文化工作政策方針。報紙有著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作為重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陣地。五四運動以來,報紙副刊不再充當“報屁股”,副刊成了“發表新思想,開辟新文藝的園地”。?[10]
臺灣《中國時報》原名《征信新聞》,創刊于1950年10月,是一份民營報紙,最初僅是一張四開的油印報,1968年9月更名為《中國時報》?!吨袊鴷r報·人間副刊》于1955年9月16日創刊,最初雖僅在報紙第六版占有六個欄篇幅,僅占有1/2版面。但《人間副刊》擔任著引導、催化的角色與地位,有目的、計劃地在副刊上規劃年節的專題,以期能達到在小小“庭園”,“佳趣獨多,凡是有情的,夠味的,美麗的,發光的,都是人間的芳菲景色”。?[11]
曼紐爾·卡斯特認為,媒介是我們的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內容。由于文化經由中介來溝通和發動,因而文化本身,亦即我們在歷史上創造出來的信念與符號系統,受到新技術系統的影響而有了根本的轉變。?[12]?將“民以食為天”視為圭臬的中華民族向來把節俗與特定的食俗文化緊密聯系,為了能讓節俗文化在個人及民族集體記憶中更加具象化,以副刊為文化傳播渠道發表節日食俗記憶表達對另一個時空的孺慕與鄉愁。正如詹姆斯·W·凱瑞對于傳播的認識,傳播“不是分享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在一起的神圣儀式”。?[13]?而相對于傳播信息在物理空間的傳遞,凱瑞提出傳播儀式觀“是一種表演而不是信息的傳遞,是參與而不是消費,是意義和美而不是策略和結果,是喚起和感召而不是影響和效果”。尤其面臨社會制度變革、外邦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年節習俗不斷式微,副刊此時成了穿越時空,構建出“儀式化”時空場域,《人間》副刊通常在年節前策劃專題、專欄發布征稿啟事,到節日期間“喚起”大眾對節日的共同記憶。
二、建構節令食俗文化符號
歲時習俗的儀式除了加強人們對時序變遷作農業生產活動安排的意義之外,個人并可由祭祀儀式行為獲得心理的支持與慰藉,而社會亦由集體性的祭祀儀式活動得到整合,社會秩序亦得以維系,更重要的是表現中華民族崇祖敬天的文化感情。重新恢復、構建中國臺灣地區的中華民族傳統年節習俗文化,除了上文提及日據時期的外在阻力造成的文化斷層與隔閡之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遇到新的障礙,“臺灣漸漸進入了工業社會之路”,世有“農閑”而無“工閑”,“農歷年開始走下坡路”,原本趁著農閑“鬧年”時間在工業社會“鬧不起勁”。再加之“西風東漸”,耶誕節盛行,“耶誕樹”“圣誕老人”“圣誕卡”在陽歷十二月過半就充斥人們生活,“掩蔽了陽歷年,也壓倒了陰歷年”。在這種風習轉變之下,有作者撰文(?遯?禪,陰歷年‘關’,1963.1.23)驚呼,“年關”殘留的似乎只有一個“關”的意義。1964年1月6日副刊編輯部以《春節的回憶》為題進行征文啟事,2月7日(臘月二十四)在副刊內刊出啟事尤為強調,“除了春節故事外,對于各地春節習俗的稿件,我們尤其歡迎,關于春節習俗方面,希望擇記趣味性的,使本刊讀者在春節期中增添笑料和愉快”“各地習俗都有不同,歡迎讀者把習俗寫出來,以廣見聞”。副刊編輯把節俗文化借助媒體“議程設置”的手段進行傳播,以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一)節令主食符號儀式化闡釋
列維·斯特勞斯:“人們選擇食物是因為他們看中了食物所負載的信息而非他們含有的熱量和蛋白質。一切文化都無意識地傳遞著在食物媒介和制作食物的方式中譯成密碼的信息?!闭劶傲钭约鹤顬殡y忘的過年節經歷,人們總有一道獨特的食物記憶與它緊密聯系在一起。作家琦君青年時期離開家鄉溫州到臺灣生活,兒時的食物記憶一直縈繞在心頭,她在描述自己兒時過端午的情形,樂善好施的母親在布施乞丐“富貴粽”時連聲說,“大家有福,大家有?!?,要信奉“存好心”“要惜?!钡娜松形?,讓小琦君對未來生活命運的不確定“心里被重重一擊”,對命運、人生境遇有了敬畏之心,更成為她一輩子的人生哲學,不論身處順、逆境,終相信積善人家慶有余。在世界華人心目中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莫過是“桃符萬戶更新”的春節,團圓、喜慶、吉利是節日慶祝的主題,自然在節日使用的食物,也帶有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符號。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就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而民間的生活習慣是“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拉開年味的序幕,人們開始殺年豬、制臘肉,置辦年貨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當天食用“臘八粥”一俗起自宋代,《天中記》中曾載其事,“宋時,東京十二月八日,送七寶五味粥,調之臘八粥?!迸D八粥是以節氣而取名,它可實現人神共享,可用它供奉神明、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兜劬┚拔锫浴酚浧涫略疲骸笆掳巳?,各戶以豆果雜米作粥相遺?!备笨x文中對臘八節也是多與臘八粥的制作相關,“北甜南咸”不僅體現在粽子、月餅等年節食物上,就如臘八粥也有著南北較大的口味差異。如僉戊《話臘八粥》(1957.1.8)介紹粥有甜咸葷素兩種吃法:一是用芝麻、豆、干果摻小米煮,吃甜的;一是用香菇丁、雞丁、火腿丁和大米煮,吃咸的。前者多行于北方,后者是江南一帶的習俗。
還有不惜筆墨詳細指摘,如楊惠心《臘八粥》(1965.12.30)從食材的選擇匯集五谷雜糧之大成到烹飪過程復雜講究,希望能夠復刻出“最正宗的”傳統的臘八粥,為保證煮出來的粥不會出現“外焦里生”的情況。粥在清晨起火熬煮,要到紅日高升才進入佳境。待冷卻過后在粥面上鋪上粥果,經過美化后,越發提升粥的品質。臘八粥承載著臘八節日儀式象征符號,香味撲鼻的粥熬好,由家長領著放鞭炮、供神明、燒香、焚紙,一切的排場行禮如儀,大家在歡笑中,手捧臘八粥,在歡笑中團團圓圓過節。臘八節除了熬制臘八粥,還有這個節日應有的儀式,那就是在北方不論家庭貧富都要泡制一點“臘八蒜”“臘八醋”,密封儲存,將風味交給時間,待至除夕開啟食用,其蒜青翠可愛,醋味甚美,完美銜接“年”的滋味。
為烘托節日氛圍,副刊通常提前一個月時間發布連刊載與年節相關征文啟事,征稿的作品內容紛呈多樣,但其中大抵是介紹家鄉年節所特有的飲食特色,作者們更是借著文字來闡釋著自己無盡的鄉愁,尤其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大年夜,更是引得原鄉人隔海興嘆,遙祭先人。南北地域存在飲食差異就是迎新年食物也大不相同,北方以面粉為主角制作成節日食物,如餃子;南方多以稻米為主,經過碾米成粉,制成如湯圓、年糕。而副刊新春特輯猶如一張大圓桌,南北不同風味的年夜大菜輪番展示。
有如北方的蒸大供、蒸餑餑(克禮,北方踩歲記,1964.2.9)。蒸大供,就是用面粉蒸的各式各樣點心式的小饅頭,叫“供瓣”,在沒有蒸以前,把這些供瓣排成一個圓圈一個圓圈的,要一個圓圈比一個圓圈大,等蒸的時候,就整個圓圈放在鍋里蒸,蒸熟剛起鍋趁熱摞在一起,下面大,上頭尖像座金字塔。供的大小視家境情況而異,從一尺高到三四尺高不等,但每堂供必要有三種不同花樣的供份。這些大供,在除夕晚上拜天地祭祖先起就擺在供桌上,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撤掉。蒸的餑餑種類繁多,有軟面饅頭、甜咸餡的包子,還有刀切卷子,油鹽卷子,司糕,花糕。餑餑還得夠全家吃到二月二日接財神的時候才算夠。
南方的有如福建、廣州的傳統年糕蘿卜糕,蘿卜,又名“菜頭”,諧音“彩頭”,在過舊歷年絕對需要它來應景。蘿卜糕作為,在祭拜祖先后,切片經熱鍋煎至兩面金黃,再端上除夕夜飯桌上。蘿卜糕的做法豐儉由人,通常是將鮮嫩的蘿卜數個去皮后,用清水煮爛與米粉摻和(米浸泡后用石墨磨粉);講究的做法則是加入珍貴的配料,如鹵雞肉,豬肉,魚翅、蝦,香菇和冬菜等,摻和好了之后,放入一個特制的馬口鐵盤子里去,然后上蒸籠一蒸即行。江南人家過年的也有不同的一道佳肴?——?團子(蔭祥,閑話?糰?子,1956.2.8),它取義團圓,其制作工序繁瑣,通常在小年就得開始籌備。團子皮是干磨米粉做的。團子的餡兒甜咸均可,有肉的、菜的、蘿卜絲的、白糖油酥的、豆沙芝麻油酥的、咸油酥的、咸菜豬油的、白菜肉的、甜品百果的。為了易于辨認,在外形也做了圓形、橢圓形、圓錐形、秤錘形等進行區分。還有在粉里加了些白糖或者赤糖,不加餡兒,做成元寶形狀,或者用模型板印成各式各樣的糖糕,是用來敬神,赤的表示金子,白的表示銀子,代表金元寶銀元寶的。
但不論南北方的年節食物差異如何之大,歡聚團圓、拜神祭祖是其間必有的年俗元素。尤其作者們皆是茫茫游子,在文中借以制作傳統的年節食物儀式作為載體,使民族的群體文化如共有信仰、情感、記憶得以強化。
(二)節日食俗的儀式活動
歲時習俗中食俗傳統不但包含對神明及祖先的祭祀,還伴有節令的敘情、娛樂、競技以及禁忌等活動,有強烈的游戲色彩,與神秘、虔誠、敬畏色彩的祭祀、生產之類的民俗相比較,歲時民俗具有鮮明的游戲、嬉戲情調。即使歲時民俗原初本來為了驅邪避災、除惡去穢,但在發展中,它們逐漸轉化為全民嬉戲的游樂活動。其嬉樂情調來自對安康祥和的企望,如《酉陽雜俎》有云,“唐中宗三月三日賜群臣細柳圈戴之,可免萬毒”,消除災難的喜慶,也來自及時借機游玩。清明時節家家掃墓緬懷先人、遙寄哀思,桃李爭艷戶戶踏青,到了祖上墳地,大人一陣清掃完畢,上祭擺宴,意指同祖先話家常;孩童趁著春風搖曳手中的紙鳶,舒展困頓在冬日的筋骨。吳東權的雜談《清明無客不思家》(1960.4.5),文內引經據典分別引用宋元《東京夢華錄》、明代《清明庵夢憶》,還有一些地方的時記,如《福州歲時記》《閩南采風錄》等談及清明節在不同朝代、地域的人們對其除去祭祀祖先,更多是整個家族的春日踏青娛樂活動。好一幅“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熱鬧景象。
副刊除了在傳統年節時段刊登的食俗文章外,還會不時選用帶有趣味、小眾的特色濃厚地域色彩的食俗文化,如原鄉人的原鄉—潮州的新年食物:“白頭翁”、酵包、管煎,五果湯等(婁子匡,三山神游黃金萬兩 石子投橋富貴千年,1965.2.4),“白頭翁”就是年?粿?,它是“鼠殼草”舂成粉末后摻入糯米粉,用糖水糅合,內餡是紅糖或白糖混著花生屑,?揳?入模子,制成圓形的;菜?粿?就是用粳米碾粉蒸熟后成?粿?皮,包裹內餡有蘿卜、肉絲、蝦米、香菇等,后放入竹器內蒸熟。酵包是把酵母摻入糯米粉內,再加糖,需要花上半天時間發酵,后放入竹器上蒸熟。但又存在特別的禁忌,在等待酵母發酵的時候,不敢隨便講話,尤其是不能問到 “那酵包怎么不會???”
還有漢陽的一個習俗補春酒(蔭祥,補春酒,1955.9.30),當地民間有很多自認為雅士的,到了中秋邀宴朋友,稱之為“補春酒”,頻頻勸人盡歡多喝,用意是過年春酒到這時才補的。其典故是清朝末年,一個名叫吳若山的漢陽巡檢,擔任地方官多年,但囊中羞澀,每年無法應景過節,過年還需典當皮袍子湊著過,新春接受地方士紳的春宴,自己卻無法還請春酒。時至中秋借著佳節,美名“補春宴”。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傳統節日?——?尾牙,唐羽《“尾牙”祭》中提及《臺北縣志》有詳細記載。臺灣每屆農歷臘月十六日為“尾牙”,民間競備豐盛牲禮,祀祭福德正神與地基主。其從事工商業者與農家,尤為重視。節日又名“尾牙蘸”,其意義非但為祀神與雇主酬宴員工年來之辛勞而設,且為解雇內定的員工之日,所以是夜名歡宴傭工,傭工卻忐忑不安,深恐“雞頭相向”,坐既不安席,食亦不甘味。引申到現在,“尾牙”富有犒勞辛勤一年的員工之意,忐忑不見,但見歡喜。
三、結語
就如余光中所說,“我們用的是同一種語音,血統都是相通的,過的同樣的節日,中秋、清明、端午、春節,幾千年的文化根基一直都在”?!度碎g》副刊的食俗文化傳播就是歷史見證者,它記錄著異鄉人與隔岸的家鄉親人擁有共同信仰儀式,而延綿不斷地傳播傳統中華民族文化使其不僅成為社會現實組成部分,更是在建構、維系與改造現實的過程?!安煌緛聿拍荛_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14]?,《人間》副刊基于儀式化的傳播方式為現今新時代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借鑒,借助形式多樣的傳播渠道,通過策劃、設計、生產新的儀式元素,以成為重要的媒介儀式,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其內涵,激發新活力,以建立、強化廣大受眾思想觀念。
注 釋:
[1]鐘敬文.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大會開幕詞,生平·思想及著作 [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529-530.
[2]陳啟新.中國民俗學通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1.
[3]王京瓊.簡析“文化臺獨”,新視野新開拓第十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09.
[4]諶湘閩.詹姆斯·W·凱瑞傳播儀式觀研究[D].中南大學,2013:30 .
[5]瞿海源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第1冊)[M].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2:11.
[6]任上勇.戰后臺東市漢人民俗信仰之研究[D].成功大學,2010:10.
[7]鐘肇政.插天山之歌,鐘肇政全集(第4卷)[M].桃園:臺灣桃園縣文化局,1999:1010-1011.
[8]吳濁流.無花果[M].臺北: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96-97.
[9]萬子峰.飲食、語言與民俗認同建構?——?對A省西河人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20:38.
[10]鄭伯奇.發刊的話[N].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副刊,1945-5-4.
[11]編者.“人間”的話[N].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55-9-16.
[12]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407.
[13]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末,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34-56.
[1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作者簡介:
李小蓉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臺港澳暨世界華文文學,會展經濟。
(《東南傳播》2022年第10期,總第218期)
【責任編輯:黃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