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媛媛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廣播全媒體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由于民進黨當局和島內“臺獨”勢力惡意操弄兩岸議題,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處于非正常狀態,臺海形勢持續嚴峻復雜,給對臺輿論引導帶來艱巨挑戰。新聞評論是對臺輿論引導的有效手段,擔負著爭取臺灣民意、遏制“臺獨”勢力的重要功能。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新聞評論加強對臺輿論引導工作,搶奪兩岸關系話語權,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是當下對臺宣傳新聞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現實課題。本文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對臺輿論引導工作的現實境遇,論述了新媒體環境下用新聞評論開展對臺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性,并以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對臺傳播媒體節目新媒體傳播為例,提出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新聞評論拓展傳播渠道,優化原有傳播手法做好對臺輿論引導的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下 新聞評論 對臺輿論引導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臺工作作出總體部署和安排,強調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提出新征程上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目標要求,展現反對外來勢力干涉和反對“臺獨”分裂的堅定決心、追求祖國完全統一的堅強意志、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的不變初心。在臺灣問題上展開反“臺獨”、反分裂斗爭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對臺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內容。
由于臺灣民進黨當局和島內“臺獨”勢力惡意操弄兩岸議題,“逢中必反”,兩岸民意對立矛盾日益激化,對臺輿論環境愈發錯綜復雜。
在對臺輿論引導工作中,新聞評論因其邏輯性強、思辨色彩濃、感染力和凝聚力效果明顯,擔負著爭取臺灣民意、遏制“臺獨”勢力的重要作用。新媒體環境下,面對復雜嚴峻的對臺輿論形勢,如何運用新聞評論搶奪兩岸關系話語權,為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更加積極有利的輿論環境,是對臺新聞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現實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對臺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一)兩岸社交媒介使用偏好差異
受臺灣當局刻意阻撓的影響,兩岸人員往來減少,面對面的兩岸民間交流頻次降低、規??s小,尤其是島內的兩岸交流活動陷入“不敢辦、不能辦、不好辦”境地。臺灣民眾了解大陸更多只能通過網絡。
根據We are social(維奧思社)與KEPIOS合作發布的《Digital 2022:TAIWAN》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月,臺灣網絡用戶數量達到2172萬人,相當于全臺灣總人口的90%。在這2172 萬的網絡用戶當中,高達98%都是社交平臺用戶。報告還顯示,臺灣網絡用戶最常使用的社交平臺前三位依次是:LINE(占95.7%)、Facebook(占90.8%)、Instagram(占70.6%),閱讀新聞時事成為臺灣民眾使用社交平臺的前五大用途之一?[1]?。顯然,互聯網已成為對臺輿論引導的主戰場。
目前,大陸對臺傳播渠道大多是大陸民眾使用率比較高的微信、微博以及客戶端(兩微一端),其局限性顯而易見?,F在臺灣大部分用戶使用微信、微博是因為有親朋好友在大陸工作或學習,更多的用途是人際的通訊交流,還有一部分是粉絲用來追星的工具,基本用不到這些社交媒體所提供的信息資訊、言論表達等功能。兩岸社交媒體上的使用差異對對臺輿論引導的傳播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民進黨操縱島內政治話語和控制臺灣輿論
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被破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民進黨利用所謂“新冠肺炎疫情溯源”問題、臺灣是“世界防疫缺口”等議題,編造所謂“大陸打壓”謊言,誤導和扭曲島內民眾對祖國大陸的認知,煽動島內民眾“反中、仇中”情緒,離間兩岸關系。尤其是進入2021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利用全面掌控島內政局的優勢,基本把控了島內的政治和輿論話語權。其中的標志性事件就是2021年中天新聞臺被關閉。中天新聞臺被封殺的原因就是其反對“臺獨”“忤逆”當權者、監督綠營執政、倡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張兩岸民間交流交往、客觀報道大陸信息。對臺輿論引導工作必須重視話語權的掌控,妥善應對“臺獨”勢力所制造的輿論陷阱,及時引導臺灣輿論環境回歸正軌。
(三)臺灣島內社會心態與社會思潮出現波動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兩岸關系出現嚴重倒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民進黨當局的鼓搗下,海峽兩岸關系非但沒有走向和緩,反而在島內出現了“救人先救己”“醫療資源有限論”等狹隘自私主義論調和以“反中仇中”為核心的“臺獨民粹主義”傾向,兩岸因民進黨當局阻撓交流隔閡加深,兩岸關系進一步惡化?[2]?。
隨著“臺獨”勢力不斷挑動對大陸的敵對情緒,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青年對國家民族認同發生變化,尤其是E世代(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對祖國大陸的認知逐漸偏離正軌?[3]?。
二、以主力軍的姿態挺進新媒體主戰場做好對臺輿論引導
新媒體環境下對臺新聞評論以主力軍的姿態挺進主戰場,運用網絡直播、視頻連線、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獲得兩岸民眾高度關注,提高對臺新聞評論“送達率”,提升對臺新聞評論輿論引導力。
(一)借船出海,提高對臺新聞評論“送達率”
兩岸線下交流交往活動受到極大影響,對臺傳播媒體要想做好對臺輿論引導,就要積極拓展傳播平臺,突破民進黨當局構建的“信息繭房”,讓更多大陸的聲音傳達臺灣本島,減少因“臺獨”勢力散布虛假信息所產生的隔閡,增進兩岸互信。
在傳播平臺的拓展上,對臺宣傳媒體應多開設臺灣受眾熟悉的海外社交媒體賬戶,更好融入島內的輿論生態。以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涉臺媒體海峽衛視為例,2018年8月5日,福建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海峽衛視透過其Facebook 賬號“今日海峽”,對這項關乎金門民生需求的供水工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合新聞報道。這次報道運用網絡直播、視頻連線、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獲得兩岸民眾高度關注。在新媒體留言互動板塊,編輯不斷“投放”相關話題,吸引兩岸民眾踴躍參與討論。事實在討論中越辯越明,增強了島內受眾對大陸的向心力、凝聚力,取得了不錯的輿論引導效果?[4]?。
再比如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對臺廣播?——?東南廣播公司,東南廣播公司于2021年5月開通 Facebook賬號“咱阿同”,以同頻共振、阿同共情為平臺主旨,積極回應臺灣宗親關切,有效開展福建對臺對外重點信息發布、惠及臺胞政策解讀、重要交流活動直播等工作,講好福建發展進步故事和兩岸同胞共建“第一家園”的生動場景,成為福建對臺對外宣傳優質原創內容的“生產者”、良好輿論環境的“建設者”。一年來,Facebook粉絲專頁“咱阿同”賬號貼文總互動次數達40萬零460次,有效提升了東南廣播公司在島內的影響力,達到了較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二)精心設置議題介入輿論斗爭,提升對臺新聞評論輿論引導力
新聞評論對紛繁復雜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評述,揭示事實和現象下更深層次的內在本質,闡明對事實的見解和態度,借以影響、引導社會輿論。新媒體環境下對臺輿論斗爭形勢艱巨,在民進黨“逢中必反”意識形態操弄下,島內凡是涉及兩岸的議題都會被惡意扭曲、攻擊抹黑。這就要求對臺新聞評論不能回避尖銳、敏感、復雜的問題,要在第一時間主動發聲,敢于主動介入輿論斗爭,搶占輿論制高點,向臺灣同胞傳達意見、表明立場、批駁錯誤觀點,不斷深化福建對臺對外宣傳的“大格局”,從而對整個臺灣社會輿論產生影響。
當中央推出重要對臺大政方針時,各省市區推出重要惠臺政策時,兩岸舉行重要交流交往活動時,國際發生重大涉臺事件時,臺灣島內出現異動、發生重大事件重要輿情時,對臺新聞評論應及時向臺灣受眾傳達大陸對兩岸關系的方針、政策、措施等立場與觀點。當民進黨當局、“臺獨”分裂勢力和境外敵對勢力對我方進行歪曲解讀和攻擊抹黑時,對臺新聞評論應有針對性地開展輿論斗爭,旗幟鮮明地進行揭露、批駁和反擊。針對已經形成的負面論調,對臺新聞評論應加以科學、鮮明、及時地輿論引導,廣泛爭取臺灣受眾的理解和支持,引領廣大臺灣同胞看清兩岸關系的時和勢,認清利和害,分辨真和偽。
近年來,綠媒蓄意編造涉港、涉疆、涉疫情的虛假新聞,不擇手段污蔑、抹黑大陸,對臺輿論斗爭形勢錯綜復雜。以東南廣播公司為例,東南廣播公司站在輿論前沿,積極參與對臺輿論斗爭。從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到2020年香港國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在當地公布實施的過程中,東南廣播先后發布《香港國安法穩定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民進黨當局為啥慌了?》《挑釁“港區國安法”,民進黨“人道援助專家”明啟動?》等多篇評論,深挖“臺獨”勢力如何介入香港問題,對香港問題背后的境外勢力進行了有力揭批,同時表達出對香港穩定發展的信心。評論有力揭露了民進黨當局惡劣行徑,讓更多臺灣民眾看清民進黨當局對香港國安法和實施細則說三道四、肆意污蔑,再次暴露其做賊心虛,圖謀插手香港事務、搞亂香港、謀求“臺獨”的險惡用心,展現福建對臺新聞媒體參與輿論斗爭的媒體擔當。
此外,要講求議題設置,積極引導臺灣輿論。兩岸關系與臺海局勢是輿論熱點重要來源,每個重大事件都將引起兩岸受眾的關注。為此,我們應深入研究中央和省市對臺方針政策和措施,適時有力地設置我們的議題,發表我們獨家的評論。以東南廣播公司為例,202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隨著這一重要紀念日的到來,臺灣民進黨當局與美國一些政客一唱一和,企圖歪曲和挑戰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對此,東南廣播公司推出《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權威性和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臺獨”死路一條》,從政治、法律和程序上,駁斥民進黨當局和美國某些政客對聯大2758號決議的歪曲解讀,指出民進黨當局不斷以各種方式老調重彈,反反復復在聯大2758號決議上做文章,企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不但是如犬吠火車沒有任何意義,同時也將必敗無疑。這些評論在臺灣島內起到了積極正面的反響。
(三)強化用戶意識,擴大對臺新聞評論影響力
一次有效的傳播,在對誰說,說什么,怎么說之后,必然要考量說完之后產生的效果?[5]?。作為對臺傳播媒體的旗幟和靈魂,針對新聞事件或熱點問題,用正確的輿論引導或者影響受眾是對臺新聞評論的根本任務和最大追求。因此,對臺評論不能只滿足于“信息送達”,受眾接收信息后產生了多少“正向效果”更是我們要追求的傳播實效。
我們對臺傳播的對象是廣大臺灣同胞,重點和難點傳播對象是從未踏足大陸、受島內長期輿論和教育環境影響的臺灣同胞,他們對大陸有誤解,甚至有偏激情緒。新媒體環境下,面對臺灣島內社會心態與社會思潮出現的新變化,對臺新聞評論在內容的貼近性、表現形式上要與臺灣受眾的心理特點相吻合,這樣才能讓臺灣受眾更好地接受、理解、認同和支持大陸方面的政策、主張和觀點,真正發揮對臺新聞評論的效力和影響力。
三、新媒體環境下對臺宣傳從內容、渠道和形式入手建立用戶連接
對臺輿論引導如果不在內容、渠道和形式方面下功夫,很難取得理想的傳播效果。面對更加復雜多元的輿論環境,對臺新聞評論必須拓展傳播渠道,優化內容和傳播手法,通過互聯網精準定制,切實提升輿論引導力。
(一)內容上,以“民”為本,引發臺灣受眾的共鳴與反思
要切中“利害”,深度剖析,從臺灣受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找準臺灣受眾痛點:近年來,島內防疫亂象百出,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試劑;臺當局同意美國“萊豬”“登臺”、開放日本“核食”入島,無視百姓健康;臺當局誠信問題、貪污腐敗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對臺新聞評論應引導臺灣受眾認清民進黨當局“執政”無能,遇到問題就甩鍋給“阿共仔”,轉移焦點、推卸責任的真實面目,看清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相互勾連,挾洋自重挑釁大陸,企圖改變臺?,F狀的事實,以及外部勢力“以臺制華”,不惜犧牲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和發展前途,妄圖把臺海變成“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的險惡用心。
(二)渠道上,建立用戶精準連接,做到精準覆蓋和深度觸達
臺灣網絡用戶最常使用的社交平臺前三位依次是:LINE(占95.7%)、Facebook(占90.8%)、Instagram(占70.6%),顯然,互聯網已經深度參與臺灣社會政治生活,對臺灣社會脈動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互聯網成為對臺輿論引導的主戰場。對臺傳播媒體可以開設臺灣受眾熟悉的海外社交媒體賬戶,建立用戶連接,做到精準覆蓋和深度觸達,更好融入島內的輿論生態。
(三)形式上,精心制作新媒體產品,營造對臺傳播的語境和場景
可以策劃創作海報、短視頻、懶人包等新媒體產品,用臺灣社會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活潑、情理并重,向臺灣民眾集中的境外社交平臺廣泛推送,積極在輿論場發聲。對臺媒體的編輯、記者、評論員等專業編播人員也可以開設境外自媒體個人賬號,打造成有影響力的網絡社交平臺“意見領袖”,增強對臺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力。以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旗下東南廣播公司原創短視頻評說欄目《“薇”觀臺灣》為例,《“薇”觀臺灣》欄目準“90”后年輕主持人陳薇薇,有多年對臺宣傳經驗并采訪過上百位臺青。憑借她對臺灣青年多年深入了解的優勢,欄目從年輕人視角出發,營造與臺青共同的語境和場景,切入共情,以換位思考的站位,爭取在臺青中的話語權。年輕人的態度,年輕人發聲,年輕活潑的新媒體表述方式,讓受眾發現,對臺新聞評論并不總長著一張“撲克臉”,也能如此生動鮮活,因此獲得了許多原本對此“不敏感”的年輕人的青睞,從而對臺灣年輕世代進行了“有效輸出”。福州大學陽光學院臺籍教授黃柏欽在《民進黨腐化墮落超乎你想象!》這期節目后留言表示:“目前臺灣政治擺第一,人民擺后面的現象真的是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了?!边@句評論說出了大多數臺灣同胞的心聲?!丁稗薄庇^臺灣》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表達,既讓觀者大呼解氣,也更讓人容易理解。?[6]
四、結語
由于兩岸人員往來與各領域交流還沒有恢復正常,加之民進黨當局始終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推行“文化臺獨”“去中國化”等“漸進式臺獨”甚至是“法西斯式臺獨”路線,經常惡意中傷大陸、丑化大陸,“親綠”媒體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相當一部分臺灣民眾不明真相,極容易被蒙蔽、被誤導。新媒體環境下利用新聞評論做好對臺輿論引導工作,必須充分認識到臺灣受眾心態的變化,從傳播內容、渠道和方式出發,依托“借船出?!蹦J?,講求議題設置,強化受眾意識,廣泛爭取臺灣受眾的理解和支持,引領臺灣受眾深刻認識到只有兩岸關系好,臺灣才會好,中華民族復興臺灣不能缺席。
注 釋:
[1]任冬梅.2022年臺灣網絡使用狀況:每日使用網絡時間超8小時[EB/OL].媒體資源網,2022-12-11.
[2][3]王建民.新冠疫情背景下臺灣島內社會心態與社會思潮新變化[EB/OL].中評社,2022.
[4]鄭建武.借助國際社交媒體開展兩岸融媒體傳播的策略與實踐?——?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兩岸傳播實踐為例[EB/OL].新媒體研究,2019-10-25.
[5]孟偉等.廣播原理?——?一種融媒體傳播的視角[EB/OL].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8.
[6]謝映珊.《薇觀臺灣》“薇”力不微?——?短視頻評論欄目《“薇”觀臺灣》側記[EB/OL].http://www.fj.chinanews.com.cn/news/2021/2021-08-12/488642.html.
作者簡介:
洪媛媛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廣播全媒體中心編輯。
(《東南傳播》2022年第12期,總第220期)
【責任編輯:許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