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和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4
摘 要:當前大陸社會的真實信息在島內“到達稀缺”,民進黨當局則在大眾媒介和社交網絡以推行“文化臺獨”、扭曲臺海歷史敘事,營造政治極化的“信息繭房”,意圖形塑、異化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極大阻礙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本文通過分析當下對臺新聞傳播面臨的信息環境挑戰,結合對臺新聞傳播實踐的融合傳播路徑建構和轉化實效,提出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認同的傳播對策,以期在拉近民心、凝聚共識、促進祖國完全統一事業上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對臺新聞傳播 中華文化 文化認同 社交媒體 今日海峽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種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肯定,“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獲得文化自覺的過程”?[1]??!岸嘣惑w”的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對中華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為交往動能和情感紐帶,其中也深植認同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文化基因和心理結構。文化認同作為兩岸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是兩岸同胞溝通交流與情感共鳴的基礎,也是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2]?,強調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中共同的中華文化的紐帶作用,也指出臺灣民眾心理層面的認同構建,是邁向祖國完全統一的關鍵路徑。對臺新聞傳播作為兩岸民眾文化、情感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不能自外于這個大局,應扮演促進“兩岸交流,文化融合”?[3]?的先鋒角色,在兩岸融合發展與民族復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以“今日海峽”為例,作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的老牌新聞節目,欄目記者從2013年起參與駐臺報道,欄目于2016年8月上線“今日海峽”臉書粉絲專頁,十多年間深耕臺海、守正創新,樹立了對臺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傳播力和引導力。截至2022年10月,“今日海峽”臉書粉絲專頁粉絲數突破三百萬,躋身島內新聞社交媒體一線大號行列;“今日海峽”融媒矩陣粉絲數超過2800萬,在流量、點贊、粉絲等各項指標上,都位列大陸涉臺新媒體賬號前列?[4]?。邁入媒體深度融合時代,主流對臺新聞媒體在完成布局新興媒體平臺傳播矩陣的“架梁立柱”工程后,如何應對當前島內政局和媒介環境變化,在對臺融合傳播實戰中找到新的發力點,實現從有到優的增量轉變,進而成為新時期兩岸文化融合的重要載體,成為一項挑戰。筆者在此結合一線業務實踐,并運用“文化認同”的理論視角,聚焦媒體融合傳播路徑中富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傳播,試著探討這一問題。
一、當下對臺新聞傳播面臨的信息環境挑戰
當下,信息推薦系統和大數據算法的“無孔不入”,讓人們憂心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繭房”正從假說變為現實。從現實面看,民進黨當局不僅在大眾傳播媒介加強管制,還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大規模信息滲透,吹襲政治極化的歪風,加劇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危機。
(一)民進黨不斷強化“反陸抗中”意識形態
大陸電視、報刊因既有政策因素難于在臺灣島內落地、發行。新冠疫情與美國對華展開“全面戰略競爭”態勢的雙重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升級“反陸抗中”的意識形態對抗,將管制觸角延伸至網絡視聽服務及大陸出版物。2020年,愛奇藝、騰訊等陸資影音平臺因此遭“退市”,描繪大陸醫護戰“疫”事跡的童書《等爸爸回家》被視為“認知作戰”遭強制下架。民進黨當局還以疫情為由對入境臺灣的大陸人士嚴加限制,一度造成駐臺大陸媒體無法正常進行記者輪替,后又粗暴阻止兩名東南衛視記者入島正常從事新聞采訪工作,為兩岸新聞交流投下陰霾。日益受到臺灣地區受眾認可,尤其獲臺灣青年群體喜愛的大陸社交軟件TikTok、小紅書等,則被綠營民代視為“文化滲透”的“統戰工具”。從傳統媒介到視頻影音平臺乃至社交軟件,但凡與“陸”沾邊,都難免遭遇臺文化部門“心證”式的審查甚至清算。
(二)“臺獨”勢力運用社交媒體試圖改寫臺海歷史敘事
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繼續推行“文化臺獨”策略,試圖以“史觀重塑”“文化斷代”抹去大眾歷史記憶、切割兩岸連結。從蔡英文個人的臉書運營策略看,社交媒體已成為島內政治運作的主導性力量,抑或可稱“政治煽動的樂園”。其發布內容充斥暗合“臺獨”史觀的歷史虛無主義和訴諸“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模式”,嘗試以各種論述和借口將中國大陸“妖魔化”或進行排斥,甚至不惜傳播謊言。2022年7月,蔡英文在參加“乙未戰爭127周年紀念儀式”時,不僅只字不提“抗日”,更避談“反異族殖民統治”,反倒暗示“團結守護臺灣所針對的對象是同根同源的中國大陸”。這些“大內宣”式的網絡說教,與“三民自”等傳統綠色媒體聯動,旨在推動兩岸民眾情感與認同的撕裂甚至脫鉤。對外,民進黨當局更喊出“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煽情口號,由臺文化部門每年投資10億多新臺幣打造國際影音平臺“TaiwanPlus”,號稱要將“臺灣節目、新聞和故事帶到全世界”,卻因傳播效果不彰,被島內輿論質疑是“數字錢坑”。這些“大內宣”與“大外宣”手段,不僅加劇島內民眾的文化、身份認同危機,也造成島內輿論場的撕裂,極大阻礙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三)島內傳媒生態日益“綠”化,網軍橫行
2022年臺灣新聞界紛擾不斷,令島內輿論頻頻發出“‘新聞第四權’已死”的哀嘆。從臺“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提出“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引發島內對箝制言論自由的反彈聲浪,到政治立場偏藍的臺灣TVBS新聞臺一度傳出或遭政治力“移頻”,再到親綠媒體人周玉蔻連番炒作多年前的“晶華緋聞案”,因無實證的惡意爆料,擊穿了島內社會最基本的良善底線。這些事件反映出島內政治傳播的生態變遷。其一,島內民眾對新形態政治操控模式的泛濫膨脹產生警覺與反抗;其二,以利用社交媒體見長的綠營急于以扶持媒體代理人等方式,在傳統媒體開辟新的戰場;其三,藍綠政治傳播的既有格局面臨新的民意“拐點”。其中,隨著泛藍陣營話語空間的進一步被壓縮,被稱為“1450”的網軍側翼操控社情民意、進行政治攻防、帶動輿論風向的“病毒式傳播”愈演愈烈,島內一部分政治立場偏藍、文化和血緣上認同祖國的民眾,對媒介使用權出現強烈的焦慮感。他們擔憂島內主流媒體日漸“綠”化,反感政治新聞報道中出現違背傳統文化、倫理價值的不問是非、惡意栽贓、低俗操弄,對社交媒體“群際繭房”中的個體盲從和觀點極化導致的網絡暴力迭出,擠壓、消融兩岸認同的政治性操作產生強烈的憤怒和不滿。
民進黨當局借助政治營銷套路與互聯網攻訐,扭曲臺海歷史敘事、宣揚“臺灣認同”,甚至通過“網軍反串”將觸角伸向大陸社交網絡,對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青年的文化認同、身份認同造成實質傷害。臺灣“天下雜志”2020年所做的民調顯示,20到29歲的年輕人逾八成自認是“臺灣人”(82.4%),認為是中國人的比率(比例,下同)為4.6%,認為“兩者都是”的比率為12.4%,為自認是“臺灣人”比率最高的群體?[5]?。
二、提升對臺新聞傳播話語權的社交化傳播路徑建構
立足于當下兩岸關系形勢,面對疫情和臺當局政治化操作阻隔兩岸人員往來等不利因素,對臺新聞傳播要努力嘗試在傳統路徑外進行“突圍”,廣泛借力社交媒體平臺,以社交化傳播路徑提升對臺新聞傳播的話語權。通過“微體量、大傳播”的運營邏輯、“小切口、大主題”的內容邏輯以及“同根生、共命運”的價值邏輯,積極謀略地進行議題設置和敘事表達,打破“臺獨”和境外勢力人為設置的認知障礙,同時以“虛擬公共領域參與治理”的認識高度,旗幟鮮明地投身這場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主導性實踐,喚醒臺灣同胞的中國心,構建臺灣民眾眼中真實客觀的大陸。
(一)臺灣地區網民社交媒體使用現狀
互聯網的迭代升級催生了新聞信息的社交化傳播模式,以Facebook、YouTube、TikTok 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傳播,“呈現去中心化、交互性、平民化、碎片化等新特點,讓信息傳受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6]?。依照數據分析網站2021年12月的數據顯示,臉書臺灣地區用戶月活躍人數為2057萬,占臺灣地區人口數的86.2%,其中女性用戶占50.9%,男性用戶為49.1%;其中25-44歲的用戶為49.5%,接近一半,每天使用時間超過100分鐘。同時,臺灣地區用戶每天平均花費2小時4分鐘使用社群平臺(社交平臺),最常使用的社群平臺依序為:LINE(95.7%)、Facebook(90.8%)、Instagram(70.6%)、Messenger(68.5%)與 TikTok(35.2%)。相關數據顯示,臺灣地區受眾的社交媒體使用比例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社交媒體平臺日益成為島內受眾探索內容、閱讀新聞時事與觀點表達的主要平臺。在這一現狀下,“兩微一端”加運營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的模式,已成為新形勢下對臺對外進行內容傳播、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陣地。這也為傳統媒體跳脫臺當局既有政策制約,從另一個意義上實現在臺“落地”提供機遇。
(二)對臺新聞社交化傳播路徑分析:直面需求+突出交互
有學者指出,兩岸主流媒介不同,網絡議題也不一致,導致兩岸民間輿論場相對分離。其次,兩岸媒體平臺屬性、民眾的思維認知模式存在差異,哪怕是能引起兩岸共同關注的話題,在討論面向和價值維度上,也往往大相徑庭。大陸長期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臺傳播偏重宏觀視域下的政策宣導,而島內受眾則較為注重所在群體及個體利益,偏愛沖擊性標題及獵奇性、情感化的傳播內容,容易被生活中的“小確幸”所吸引。
要破解兩岸傳播話語方式與受眾需求上的差異,需要從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從島內受眾最為關注的民生利益、探知需求出發,構建“景觀?-?認知”“利益?-?情感”等類型的信息服務傳播模式。比如,在涉及大陸社會人文景觀、社會風貌的傳播上可以多做“加法”,通過文化地標、物態媒介呈現以及故事性訴說,搭建文化符碼滲透的通道;在對臺政策信息的傳播上,可以多做消除宣傳味的“減法”,如通過臺灣同胞現身說法的“懶人包”模式,凸顯政策的對應人群與適用性,達到傳播效果的有的放矢。
(三)對臺新聞社交化傳播路徑建構:直播+短視頻
通過把握符合臺灣民眾文化消費取向的碎片化、快傳播、情感敘事等方式,借重互聯網時代5G技術賦能及社交媒體場景下的傳播,多策略運用直播、新聞短視頻等手段,可以助力傳播效果的“社群覆蓋”與“軟著陸”。
其中,以“實境式”“零時差”為賣點的網絡直播,能夠吸引受眾“沉浸式”體驗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景觀和大陸社會發展。比如,在“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臺青黃河游”“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等新聞時刻,“今日海峽”臉書都適時開啟直播,并以適銷對路的融合新聞產品搶得先機。記者在前往重慶采訪時,以手機對李子壩輕軌列車“穿樓”的畫面進行網絡直播,吸引了臉書上超百萬次的點擊觀看,大陸社會發展和民眾的生活面貌得到直觀呈現。在“臺鐵”出軌、高雄“城中城”大火、佩洛西竄臺等島內突發、重大事件發生時,“今日海峽”也開啟長時段融媒體直播,通過“慢直播”或連續性的主題式直播,回應兩岸輿論的焦點關切,放大反“獨”促統聲量。
在駁斥境外媒體“妖魔化”中國的謊言、反擊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涉疆虛假敘事時,以2022年“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采訪”為契機,記者通過體驗式報道,以新聞短視頻講述“新疆有你有我”的一系列生動故事。通過“新疆”“維吾爾族小哥”“新疆棉”等話題和關鍵詞,鎖定以“社交搜索”關注這些“政治煙霧彈”事件的島內群體,以有效信息和豐富交互破解迷障、打破謊言,并通過粉絲積極留言討論等“復調傳播”,營造兩岸文化、政治認同圈層的歸屬感。
此外,赴陸臺青以個人VLOG講述個人見聞,談創業、聊生活,一方面能以“博主”之姿匯集大陸網友的留言交互,一方面也能現身說法破除島內對大陸既有認知的“信息繭房”,打破民進黨當局洗腦臺灣青年打造的“視如讎寇”的大陸印象,在兩岸的社交媒體都帶來相應的流量和討論。通過“我群”的訴說,發出民間真實的聲音,充分疊加兩岸同胞和海外認同中華民族文化和中國夢群體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四)對臺新聞社交化傳播路徑提升:以文化認同促“雙向奔赴”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同頻,大陸影視作品中展現的文化軟實力,以及社交軟件小紅書傳播的“美感文化”等,日益受到臺灣地區受眾尤其是臺灣年輕世代喜愛。以美國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臺灣地區2022年9月電影排行榜、9月影集(劇集)排行榜為例,大陸電影《人生大事》、大陸古裝玄幻愛情劇《蒼蘭訣》分別排名第三和第一;小紅書于今年3、4月間擠入臺灣地區“GooglePlay”商店的免費社交軟件分類排行前段,甚至多次擊敗Facebook、推特、Instagram、Dcard等,位居第一。臺灣青年因“文化接近性”轉向青睞大陸社交軟件,顯示對臺新聞傳播除在路徑建構上要充分適應社交化、移動化的信息傳播環境外,還要注重為兩岸受眾在認同上搭建“雙向奔赴”的話語和媒介空間,從傳播中華文化的主流價值出發講好新時代兩岸故事,增進島內既有認同中華文化群體的情感認同,連結兩岸青年,進一步建構兩岸共有歷史記憶與觀念。
三、文化認同視角下對臺新聞社交化傳播的轉化實效
島內社情民意受制于島內政治力量的慣性操控,常常呈現“民意如流水”,但文化的力量是最本質、深遠的力量,不隨時空變換輕易流失。2022年10月底,兩樣“國寶”牽系兩岸民眾的強烈關注。其一是遭破損的三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其二就是罹患腦部病變的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10月29日當天,臺灣新聞門戶網站“雅虎新聞”列出臺灣網友關注、討論度最高的十條焦點新聞,位列榜首的就是“團團病危,‘農委會’:陸可拿回去”。相關新聞鏈接下有近3000條留言,多在批評臺農業部門官員言論“沒有人性”“白目冷血”,并有人留言“故宮大陸文物也可拿回去”。相關案例顯示,在臺海形勢復雜嚴峻、兩岸交流遭遇逆流的情勢下,兩岸社會依舊同頻共振心系“國寶”,根源就在于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呵護、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期待?;谖幕J同的理論視角,海峽兩岸雖未統一,但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大部分臺灣同胞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與情感維度均架設于中華民族及其主流價值觀的框架體系中,這是對臺新聞傳播尋求“情感共鳴”和“價值共訴”的天然優勢。兩岸同胞要“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需要主流媒體多從“同”的情感、思想和價值觀上做文章。
(一)以“快傳播+情理表達”,提升對臺新聞傳播的觸達率
傳播學界對信息“碎片化”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其傳播優勢看,碎片化信息通過想方設法抓住受眾眼球,并在最短的時間內講清楚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獲取其傳播“生命力”。通過運營實踐筆者發現,隨著手機閱聽模式的普及,臺灣地區受眾十分看重信息的“易于獲取性”。兼具“新聞評論和情感說服”的觀點類短視頻,近年來成為網絡社群中受歡迎的傳播方式。2021年上線的“主播說海峽”單元,主打臺海時事快評,欄目以1-2分鐘的敘事容量,犀利或親和的網感表達,提高“說新聞”的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受眾獲取信息的門檻。高達9億的全網播放量,彰顯對臺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和傳播力。2022年1月,講述臺灣資深藝人方芳定居北京后寄語兩岸“只有兩岸和平統一,未來的子子孫孫才有希望”的評論視頻《我不怕》,在抖音平臺點贊量達到25.4萬,臉書播放量達到14萬,受到兩岸受眾的共同肯定。呼應島內輿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命運的憂慮,“今日海峽”在臉書發布評論視頻《民進黨損毀國寶,兩岸十四億中國人都有權問責》,也獲得大量島內網友的討論和轉發。
此外,境外社交平臺上具有高傳播力和覆蓋力的內容中,圖片傳播占據了“半壁江山”,如反映島內政治亂象的諷喻漫畫、以“大字標題”呈現新聞賣點的“新聞海報”、以長圖提煉關鍵信息的“懶人包”模式等等?!敖袢蘸{”臉書充分適應社交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特征,打造“寶島有梗不圖不快”專欄,如蔡英文早年在臺立法機構說“我是中國人”的視頻截圖,便以“昨是今非的自打臉”,獲得高傳播力;展現中國基建實力、抒發民族榮譽感、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等社會正能量的內容,也通過圖文并茂的海報呈現獲得高傳播。如攸關百姓福祉的“福廈高鐵”工程建設系列圖文,相關帖文點贊數屢次破千。
(二)以“新聞短視頻+情感敘事”,提升兩岸故事的傳播力
2022年新春前夕,微博平臺出現熱搜詞“穿越海峽的新春祝?!?。海峽兩岸的文化大家、知名人士、基層民眾紛紛以自拍短視頻等方式寄托對“對岸”親朋好友的思念,認證這一“新媒體時代的家書抵萬金”,相關話題閱讀次數達到2億。9月中秋節前,臺灣女孩賴賴在大陸社交平臺“小紅書”發布了一則“尋根”貼文,在大陸網友助力下,順利尋獲福建漳州的祖籍地,成就了一起“大數據帶你回家”的經典傳播案例。在抖音平臺上,“臺灣女孩賴賴”“賴賴福建尋親”等詞條多次進入熱搜榜,在兩岸間引發強烈共鳴。
梳理這些新聞事件不難發現,“鄉愁”抑或“尋根”母題,是埋藏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下的涌動深流,也是壓抑已久的兩岸民間情感的集體僨張。而中華文化強大的向心力和情感敘事的濃度,則是推動相關短視頻傳播爆發的關鍵密碼。
在得知汶川地震中失親的北川孩子們對資助他們多年的“媽媽”、臺灣無黨籍民意代表高金素梅發出新春問候后,記者隨即聯系高金素梅并進行采訪,制作的新媒體短視頻《北川孩子們的新春祝福,“高媽媽”聽見了!》在微博平臺閱讀153萬,抖音播放90萬次,境外臉書平臺覆蓋用戶32萬。雙方溫暖的話語,在冷峭的寒冬中撫慰了兩岸同胞,串起兩岸一家親的溫暖。臺灣大學教授苑舉正在離家33年后重回山東老家,與兩岸網友一同“云回故鄉”,其在黃河邊聲聲呼喚父母的深情畫面,在“今日海峽”臉書發布后,帖文覆蓋數據突破十萬。在賴賴“尋根”成功后,關注到臺灣青年一代也加入到認祖歸宗的隊伍中,記者緊抓“故事背后的故事”,采訪制作新聞專題視頻《兩代臺灣同胞的互聯網尋根之旅》,以新冠疫情下的第三個中秋節為切入點,結合祖廟、宗祠等物態媒介,以“網絡連線訪談+現場回訪”的方式來呈現敘事,弘揚兩岸同根同源的主流價值表達。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應詢時所言,“廣大臺胞的尋根行動表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經得住歲月風霜,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7]
一衣帶水一家人,一個祖先一條根。尋根事件為兩岸民眾打開一扇互見的窗,能夠凝聚新的“集體記憶”、強化“共有觀念”。通過聚焦宏大敘事背后的個體訴說,加強島內受眾的文化認知和情感認同,讓包括島內青年在內的兩岸受眾對自己的“來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有效打破當前兩岸關系下互聯網社群存在的敵意、隔閡,進而改變兩岸人文情感交流的形態和濃度。
(三)以“實時線上對談+觀點交互”,提升兩岸輿論場的連結度
2022年,隨著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融合發展部“臺海時刻”國際社交媒體傳播矩陣的上線,進一步開啟了以短視頻、團隊制為突破“先鋒”,“項目制”+“工作室制”為雙杠桿的新一輪探索發展。在多重激勵機制下,部門資深駐臺記者爭當“領頭羊”,組織專業隊伍分進合擊,將多年來在電視新聞節目端上積淀的臺海知識、人脈資源和評論能力進行轉化提升,以“小屏分享”“社交分享”等“小屏邏輯”為依歸,呈現網感化視聽語言的新銳表達,先后打造包括《今日說海峽》《兩岸叨透透》等一批社交媒體化的線上對臺新聞節目。通過邀請兩岸知名的青年大V,以“關鍵意見群體”有的放矢、情理交融的表達,消除兩岸的“信息差”,導正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偏差,由此起到連結兩岸輿論、引導互聯網主流輿論的作用。
2022年7月間,包括親綠機構在內的民意調查顯示,島內20歲到34歲的年輕人對于蔡英文、民進黨的支持度在快速流失。這些作為“數字原生代”的Z世代青年群體,曾是蔡英文臉書帖文下的鐵桿“按贊”者,之所以從對“辣臺妹”的追捧轉為冷感、疏離,除了不滿其謀“獨”的虛偽調門,還因為從進口美國“萊豬”開始,民進黨當局在疫苗問題、“四項公投”、“論文門”等事件中,一直站在社會主流民意和多數年輕選民的對立面,并因此遭到網絡傳播中的反諷形象注記,如蔡英文“神隱小英”“讀稿機”“假博士”等等。在此社會氛圍下,對臺新聞傳播需要精準描繪“用戶群體畫像”,通過主動連結、積極反哺、有效利用媒介工具,揭露島內政治極化歪風吹襲、無視民生訴求的亂源,開展一系列凝聚和維系兩岸認同的傳播實踐。新媒體談話節目《今日說海峽》通過連線島內統派青年王炳忠、大陸青年博主“波士頓圓臉”等,揭批民進黨當局“黑箱”失信的嘴臉、日漸失效的“抗中保臺神主牌”,暢談在海外的大陸愛國青年反擊“港獨”“臺獨”的斗爭經驗。在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及造福臺灣同胞”為切入點,節目邀請觀看了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的在陸臺胞臺青講述融陸感想,暢談統一愿景。包括福建臺青李佩珍、四川臺青李偉國、林書任,北京臺青陳文成、姬天語等,通過網絡實時連線參與討論,回顧大陸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展望“統一給臺灣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實證式講述祖國大陸對臺灣同胞賦予同等待遇、血濃于水的情懷。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8]?。講好兩岸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篇章,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題中之義,是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建構兩岸同胞文化情感認同、達到心靈契合的鑰匙。在對臺新聞傳播中,主流媒體應從媒體融合的轉型中汲取經驗,把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去中心化”和“信息繭房”的危機視為轉機,以更豐富的路徑和對策因應臺灣當局既有審查環境下入島傳播力不足的局面。同時,新聞媒體人應有更高遠的立意、更深入的策劃,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展現兩岸根性連結的直播、短視頻為切入點,以“情感共鳴”和“價值共振”不斷拓寬兩岸題材的傳播邊界;啟動兩岸共有歷史記憶中的“物態媒介”和“人文理性”,以“關鍵意見群體”現身說法,導正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偏差,實現兩岸民眾在網絡公共空間這一新的歷史場景下的相遇、相知,助推兩岸同胞在心靈、情感上進一步融合、契合。
注 釋:
[1]詹小美.王世民.文化認同視域下的政治認同[J].中國社會科學,2013(9):29.
[2]新華網.習近平強調,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EB/OL]. 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16/c_1129066879.htm.
[3]馬?凓?.基于文化認同談對臺新聞傳播滲透力的建構路徑研究[J].新聞大學,2015(5):95.
[4]東南衛視微信公眾號.大滿貫!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連獲六項政府大獎[EB/OL].https://mp.weixin.qq.com/s/cQpBWtU12Ne0xYOHim3REg.
[5]中評網.新形勢下增強臺灣青年國家認同的挑戰及對策研究[EB/OL].http://gb.crntt.com/doc/1064/8/0/5/10648050
2.html.
[6]劉志.馬芳菲.主體 渠道 內容:社交媒體時代對臺傳播策略創新[J].東南傳播,2021(12):40.
[7]新華網.國臺辦:兩岸同胞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 [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2-09/28/c_1129039641.htm.
[8]崔乃文.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EB/OL].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2-10/27/36117096.html.
作者簡介:
隋 和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融合發展部資訊組主編。
(《東南傳播》2022年第12期,總第220期)
【責任編輯:溫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