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檳蘋
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近年來,臺灣民俗恐怖電影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兩岸和香港恐怖電影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不僅高產且影片的質量也穩步提高,出現了《雙瞳》《尸憶》《紅衣小女孩》《粽邪》《女鬼橋》《咒》等一系列影響較大的影片。本文通過對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題材和特征進行分析,探討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現實意義,為兩岸恐怖電影的審美與藝術創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臺灣 恐怖電影 民俗
克蘇魯神話說:“人類最古老而又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最古老而又最強烈的恐懼是未知?!?nbsp;[1] 可見,恐懼是人類固有的一種心理反應,基于人類的恐懼心理而創作的恐怖電影則是人類古老恐怖文化的現代性延伸。作為一種類型電影,恐怖電影故事一般聚焦于黑暗、禁忌、未知事物、怪異事件,集中描述生命個體或者群體受到威脅、遭致恐慌的情形。 [2] 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用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讓人們在相對安全的觀影環境中體驗戰栗的快感。而在近年興起的臺灣民俗恐怖電影中,這種恐懼則來自于一種真實存在在我們文化里的東西,它反映的是我們對未知的超自然世界的畏懼和窺探。
一、臺灣民俗恐怖電影概述
一直以來,談到港臺恐怖電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盛極一時的港式恐怖片,是它讓一代電影觀眾得以窺見祖國傳統的鬼魅文化,而臺灣恐怖片則表現平淡,直到2002年《雙瞳》的出現才打破了臺灣恐怖電影沉寂的局面?!峨p瞳》由臺灣導演陳國富執導,是一部融合五行殺人、民俗傳說、修道升仙、刑事探案等元素為一體的懸疑驚悚片,它的大獲成功讓民俗恐怖片開始在臺灣電影市場嶄露頭角,《雙瞳》更是被當時的恐怖電影愛好者贊譽為“華語恐怖電影TOP1”,成為了華語恐怖片的標桿。
2015年后,臺灣女導演謝庭菡以傳統喪葬習俗中的“冥婚”陋俗為題材拍攝了《尸憶》,此類型的恐怖電影再一次引起市場關注,而后程偉豪結合民間“魔神仔”傳說和坊間流傳的真實靈異錄像改編成了轟動一時的《紅衣小女孩》,由此在臺灣恐怖電影中掀起了一股“民俗恐怖”熱潮,“紅衣小女孩”甚至晉升為亞洲恐怖電影中最讓人恐懼的鬼怪形象之一,這些口碑不俗的現象級恐怖電影也向市場證明了民俗恐怖電影巨大的吸引力。緊接著《粽邪》《馗降:粽邪2》、亞洲怪談第二季之《送煞》《咒》《噩兆》《頭七》等一系列臺灣導演拍攝的以宗教信仰、鬼神崇拜、都市傳說、靈異故事等民俗文化為題材的恐怖電影開始大量出現,民俗恐怖電影逐漸成為臺灣電影市場最熱門的類型片之一。
二、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主要題材
題材是“劇本所具體描寫的主要事件或生活現象” [3] ,它是一部影片的主要基調,決定了一部影片的風格和方向。要了解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題材,我們首先要理清“民俗”的概念和分類。民俗,即民眾創造,大眾傳習,教化自我,習以成俗 [4] 。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樣,學術界普遍把民俗分為三大類,即口頭民俗、風俗民俗和物質民俗。其中,風俗民俗是指以傳統的風俗和習慣的形式傳播的民俗事項,主要包括民間節日、民間信仰、游戲、具有某種意義的手勢或姿勢、民間醫藥、儀式活動、民間舞蹈、民間戲劇、迷信等等 [5] 。祖國的民俗文化,一直以其獨特、神秘、離奇等特點被世人所關注,而其中的風俗民俗更是成為港臺恐怖電影中常用的題材,早在上世紀香港恐怖片鼎盛時期,就以“湘西趕尸”和“中元普渡”等民間風俗為題材創作了大量集幽默與恐懼于一體的僵尸類恐怖片和“鬼”片。臺灣民俗恐怖電影要想走出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恐怖片創作之路,題材選擇上必須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既能讓觀眾在熟悉的故事情境中體驗傳統民俗帶來的另類恐懼,又能體現臺灣地區的本土特色,這就需要編劇在生活積累和材料研究的基礎之上,對素材進行選擇、剪裁、提煉和加工。
(一)當地宗教信仰與民間喪葬題材
臺灣的宗教信仰習俗由來已久,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外,還受到道教、佛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故民間的宗教信仰活動十分普及和盛行。在臺灣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宮廟祭拜、寺院譜牒文化和鬼神信仰,其中又衍生出了各種敬神、拜神儀式和民間巫鬼方術,這些素材為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靈感,如《紅衣小女孩》中的“虎神信仰”,《雙瞳》中的道教修仙和五行方術,《咒》中的邪教巫咒等,都為影片增色不少。而在祖國傳統的民間信仰中,最普遍的莫過于靈魂崇拜,因為它與死亡緊密相連,而人類對死亡的態度及對死者遺體的處理方式就形成了獨特的喪葬習俗,這是一種最接近死亡、也最容易讓人產生恐懼的民間習俗,故經常成為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主要創作題材,如前文提到的《尸憶》中的“冥婚”陋俗,《粽邪》系列中臺灣彰化地區“送肉粽”的奇特送葬習俗,《頭七》中民間流行的“做七”喪殯習俗等。這些題材或是抓住了觀眾的獵奇心理,或是與觀眾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是影片連接傳統和現實的重要紐帶,它們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恐怖效果。
(二)本土鄉野鬼怪和社會靈異題材
“鬼”一直以來就是亞洲恐怖電影中的???,《禮記·祭法》謂“人死曰鬼”,即人死后即成“鬼”存在于另一個世界,所以“鬼”是“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的神秘中介,代表了那個你終要去卻還沒去的地方,代表了我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代表了生命的終極結果 —— 死亡。民間自古就有關于鬼的諸多想象,而臺灣本就是個“尚巫信鬼”的社會,受傳統鬼神觀念影響甚重,其鬼魅文化大量存在于現實社會之中,各種各樣的民間鬼怪傳說、鄉野靈異故事多如牛毛,為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如《馗降:粽邪2》中的“椅仔姑”傳說,《林投記》中的“林投姐”傳說,《紅衣小女孩》中的“魔神仔”傳說,《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中的“高雄人面魚”傳說,都是臺灣民間流傳甚廣、具有相當人氣的鬼怪傳說,這些素材經過導演們的精心構思,成為了電影創作的重要題材。諾埃爾·卡羅爾曾在《恐怖的哲學》一書中區分了“藝術恐怖”和“現實恐怖”兩種恐怖方式,其中的現實恐怖指的是運用現實中存在的人或事激起人們的恐懼心理?,F實恐怖因其具有現實事件的原型,讓飄忽不定的鬼怪有了社會基礎,更增添了恐怖的氛圍。臺灣民俗恐怖電影多以坊間鬼怪傳說結合本地靈異事件的現實恐怖題材營造心理驚悚,我們常常能在影片的開頭或結尾看到這樣的字眼 —— “靈感來自真實故事”,這句話從影片一開始就給觀眾以強烈的心理暗示。如轟動一時的《紅衣小女孩》系列,創作靈感來自于1998年臺中市北屯區的大坑風景區山上一家人拍攝的真實靈異錄像,這支錄像出現在了臺灣一檔靈異類綜藝節目中,增添了事件的真實性和轟動性,同時導演又結合了閩臺地區民間信仰中的“魔神仔”傳說和臺灣曾發生的“卡多里游樂園過山車脫軌”事件,為觀眾營造出一種虛虛實實的逼真故事情境。之后的《噩兆》同樣以臺灣核四廠一起歷史性事故“全黑28小時時間”為背景,講述一個失蹤女學生恐怖的撞邪故事;《女鬼橋》則取材于2018年在網絡上熱議的“女鬼橋”直播靈異事件和臺中東海大學校園靈異故事;《咒》改編自臺灣高雄一家人集體中邪的詭異悲劇事件。這些真實的社會靈異新聞事件被處理成電影中的主要恐怖情節,為影片帶來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打破了虛構與現實的空間距離,營造一種亦真亦幻的觀影體驗。由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題材選擇上也可看出,影片并沒有跳出港臺恐怖電影的常見題材范圍,而是在原有基礎上融入了本土的恐怖因素,讓恐怖有了更接地氣的細微變化,呈現出一定的個性特點。
三、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典型特征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講什么故事”和“怎么講故事”是整部電影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即電影的敘事內容和敘事方式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而這兩者又形成了影片的整體創作特征。對于臺灣民俗恐怖電影來說,影片的導演均為臺灣本土導演,因為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導演們在影片的創作上難免會表現出一些相似的特征。
(一)程式化的情節套路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海闊在其著作《電影敘事的空間轉向》中認為,電影作為視覺語言藝術,在整個社會的整體視覺化轉向中,也在不斷地調整自身的方式,而電影的奇觀化就是這種變化的重要特征,這種奇觀化特征在敘事上的表現則是影片經典的戲劇性敘事模式被打破,而能夠吸引人注意力的元素變成電影的核心。作為本土新晉的熱門商業類型片,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情節設置就具有這種典型的奇觀化特征,即“運用奇觀化的民俗元素引出故事,再雜糅多種題材鋪陳情節,把奇觀化的民俗元素反復穿插于故事情節中”,這種程式化的情節套路設置既符合社會視覺轉向的發展趨勢,滿足了消費時代觀眾對奇觀化影像的消費需求,又豐富了影片的故事情節和內容,展現了臺灣恐怖電影的地區特色。典型影片如《紅衣小女孩》系列、《粽邪》系列、《咒》等?!都t衣小女孩》系列以奶奶的失蹤引出“魔神仔”傳說,故事又雜糅了都市愛情、父母子女親情、靈異事件等題材,把“虎爺崇拜”和“魔神仔”傳說這兩大奇觀化影像反復穿插于情節之中,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恐懼感,成為臺灣當時最賣座的恐怖電影?!遏招啊废盗袆t一開始就用一段話引出臺灣彰化地區獨特的“送肉粽”習俗的由來,并運用大量的畫面表現這一奇觀,再雜糅直播、校園霸凌、塑料姐妹花、家暴、毒品等諸多橋段鋪陳情節,其間又融入“跳鐘馗”送煞的民間習俗和“椅仔姑”傳說,增加故事的神秘感。整部影片中反復穿插大量的鏡頭描述“送肉粽”的過程:午夜幽暗的青綠色街道,在漫天飛舞的符咒中走來一群穿著奇裝異服、拿著各式法器的奇怪人群,為首的是扮鐘馗的法師,快速切換的鏡頭向人們展示“送肉粽”的各個環節,夸張的音樂渲染了神秘又恐怖的氣氛,觀之即令人生畏。這些經典的臺灣民俗恐怖片摒棄了傳統的戲劇化敘事模式,以奇觀化的影像作為電影的敘事核心,把多種題材植入故事情節,情節的敘述又圍繞奇觀化的影像展開,這種情節套路在人們觀影時帶來一種視覺與心理的雙重戰栗感。之后的《噩兆》《咒》等影片也憑借同樣的手法,在臺灣恐怖電影市場上均獲得不俗的票房成績。
(二)多線索并行的敘事手法
電影常見的敘事手法有單線、多線、順敘、倒敘等,多線索敘事是近年來小成本電影較喜歡采用的一種敘事方式。多線索敘事采用相同時間階段多個小的故事,打斷或者平行發生,在經歷了影片的游戲時間之后,多條線索集合在“最后一分鐘營救”中,高潮來臨。 [6] 在以往的港臺恐怖電影中,單線索敘事手法較為多見,而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為了增強故事的懸疑感,提高影片的觀賞性,導演們常常會采用多線索敘事手法,即在片中設置多條故事線索,這些看似獨立發展的敘事線索在影片的結尾會以意料之外的結合方式揭開故事的真相。以《尸憶》為例,影片一開始就埋下了兩條主線,一條是擁有“見鬼”能力的女孩頻頻見鬼的恐怖遭遇,另一條則是節目制作人承皓與未婚妻的甜蜜生活日常,看似獨立的兩條線索在影片的情節發展過程中互相糾纏、交錯呈現,其中還穿插著承皓的夢境這條隱線,最后所有線索串并成一條主線揭開事情的真相:原來承皓前世撿了一個紅包,被配了陰婚,今世又被鬼妻纏上后,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掐死了自己真正的未婚妻,把女鬼當成自己朝夕相處的妻子,被承皓掐死的未婚妻變成鬼后就去尋找住隔壁的女孩幫忙,希望通過女孩的通靈能力讓承皓了解事情的真相,擺脫鬼妻的糾纏。影片中的每一條線索初看似乎毫無關聯,但卻彼此牽制,這種敘事手法讓影片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近期上映的《咒》,同樣采用今昔交錯的多線索敘事方式,在若男跟女兒的日常生活中,穿插六年前她跟男友等人前往男友家族的神秘禁地拍片探險的過程,影片雜糅了邪教崇拜、禁地冒險、神秘詛咒等題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黑佛母”的獨特手勢及縈繞在人們耳邊的“火佛修一,心薩嘸哞”的咒語。影片的導演柯孟融徹底顛覆了觀眾以經驗主義認識論為基礎的推理,把觀眾置于“無知”的境地,一直以為這是若男送給大家的祝福咒語,不曾想在影片的最后,導演用惡意滿滿的結局告訴觀眾:原來若男不斷重復的咒語,并不是祝福的咒語,而是若男為了拯救女兒,讓觀眾成為分擔陳家世代被“大黑佛母”施予詛咒的犧牲品?!吨洹芬浴皞渭o錄片”的方式、多線索敘事的手法揭開了女主若男對人們精心設下的一場“祝福騙局”,讓觀眾體驗了一把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恐怖??梢?,多線索敘事手法在不破壞原有恐怖氛圍營造和故事完整性的同時,提前為故事埋下懸念,不僅增強了人們觀影時的好奇心,也強有力地引起人們對影片故事本身的關注,它是臺灣民俗恐怖電影能夠在兩岸和香港恐怖電影中脫穎而出的一種巧妙的敘事手法。
(三)雜糅的恐怖視覺元素
眾所周知,電影屬于一種典型的“視聽藝術”,且視覺表現占據主要地位。英國藝術批評家約翰·伯格說過:“觀看先于語言”。在人類所有的感知系統中,視覺認知先于其他感覺認知,而在恐怖電影中視覺表現又是營造恐怖氛圍最直接的手段??植榔俺3_\用令人厭惡的黑暗、原始、孤獨、刺眼的特性元素,聚焦人類生命中的種種脆弱無力、異化、對死亡與未知的懼怕,以及對迷失自我的恐懼” [7] 。但是對很多恐怖片愛好者來說,以往恐怖片中的招數、套路和突然的驚嚇都已耳熟能詳,導演們需要不遺余力地挖掘新的元素為觀眾營造新鮮的刺激感。臺灣民俗恐怖電影作為兩岸和香港恐怖電影的一股新興力量,在影片的視覺元素上具有“混血”的特征,它雜糅了日、韓、泰地區特色,既有泰國恐怖片中常見的傳統恐怖影像:如幽暗的街道、荒僻的古宅、未出生的嬰靈、神秘的驅邪儀式等等,又有韓國恐怖片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都市恐怖形象:浴缸里腐爛的尸體、臉色潰爛的新娘、笑容詭異的女人、玻璃上出現的模糊人臉、突然轉身的奇怪人偶等,當然也少不了繩子、魚、橋、錄像帶、椅子、水杯等這些具有典型日系風格的恐怖日常品。除此之外,它還融合了臺灣本土民俗文化中的地區性恐怖元素,如兇神惡煞的鐘馗、畫著奇怪臉譜的法師、神秘的符咒、長著人面的魚、全身布滿咒語的女人、穿著鮮紅裙子且臉上長滿皺紋的恐怖小女孩等等。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視覺元素,一次次沖擊人們的視覺神經,攻擊人們心理上那些最為脆弱的美好東西,挑戰人們的心理極限,也為人們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恐怖影像盛宴。
(四)溫情感人的故事內核
法國著名劇作家馬塞爾·馬爾丹說:“構成影片的不是畫面,而是畫面的靈魂?!?nbsp;[8] 恐怖片就像是一個復雜多面的鬼魅,它既有兇殘冷酷的惡行,又有愁苦迷離的情思,讓人愛恨交織。電影史上真正經典的恐怖片,往往融娛樂性與啟迪性于一體,一方面它們利用電影影像對人體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另一方面又通過恐怖文化的表現傳遞主流價值觀,在追求恐怖氛圍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人文思考和精神內涵,進而揭示文明社會和人類自身的某些缺陷在人們內心深處所造成的精神恐慌。綜觀臺灣的民俗恐怖電影,我們發現導演們雖然都不遺余力地想通過影片中的視聽表現元素,努力為人們營造一種強烈的視覺影像奇觀和恐怖氛圍,但影片最后的結尾還是跳不出親情、友情、愛情這三大人間主題情感的升華。亞洲怪談第二季的《送煞》講述男女情感變調后的人性糾葛,《馗降:粽邪2》通過“送肉粽”的習俗講述愛與傳承的故事,《咒》和《紅衣小女孩》著墨于人間的親子之情;《尸憶》《女鬼橋》《林投記》則隱含著文明社會下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揭開這些恐怖電影的外衣,我們看到的是包裹于恐怖元素之下的溫情感人的故事內核??梢?,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導演們在創作影片時始終堅持“影以載道”的原則,充分展現了恐怖電影中的人性主題,沿襲了國產電影“教化”的傳統。
四、臺灣民俗恐怖電影的現實意義
臺灣民俗恐怖電影扎根于臺灣民俗文化,以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創作出了一大批符合觀眾口味、反映一定文化與傳統的作品。
一方面,這些電影作品所呈現的情節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焦慮與不安的反映,如不公正的遭遇、難以忍受的創傷、無法預料的災難、不可調和的矛盾、悲劇的死亡等等,當這些問題超越了人們有限的經驗和理性的認識,人們從內部得不到解決時,就不得不尋找一種外部力量的支持,而“民俗恐怖電影”既有“民俗”的宗教信仰力量,又有“恐怖”的情緒宣泄途徑,是最佳的存儲載體和發泄渠道。伴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當這些問題得到最終解決時,人們的這種焦慮不安情緒也得到了極大的釋放,人們又可回歸于正常的生活中。
另一方面,臺灣民俗恐怖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通過故事和影像為觀眾展示了一幕幕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奇觀,如《送煞》中的民間“跳鐘馗”傀儡戲技藝,《紅衣小女孩》中的“虎神信仰”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貢獻了一份力量,而它獨特的創作手法和影片風格,也為臺灣電影的成長提供重要的動力和美學創新嘗試。
注 釋:
[1]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克蘇魯神話[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34.
[2]田紅梅.恐怖電影中的哲學意蘊[J].電影評介,2015(01):59.
[3]尹航.論21世紀日本電影題材與內在形式的多元化發展[J].電影評介,2018(17):45.
[4]蕭洪恩.民俗文化鑒賞[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43.
[5]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2.
[6]馬希平.簡述國產小成本電影中多線索敘事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6:189.
[7]汪影.純藝術:恐怖電影[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9.
[8][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8.
作者簡介:
林檳蘋 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廣告與影視藝術。
【責任編輯:劉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