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俊偉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9
摘 要:隨著全球平臺社會進程加速,建制化傳播主體在國際傳播中的局限性凸顯,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的必要性顯現??缥幕浑H和國際傳播同屬跨文化傳播。外語專業學生具有外語優勢、跨文化能力、草根身份,可以有溫度地講述豐富多元的中國故事,善于互動,是理想的國際傳播主體之一。為此,要以跨文化能力培養為核心,整合外語專業課程體系,把國際傳播相關理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利用第二課堂促進國際傳播,將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實現國際傳播和外語專業協同發展。
關鍵詞:國際傳播 社交媒體 外語專業 跨文化交際
隨著全球網絡社會向平臺社會的轉型,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草根受眾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為國際傳播的一個主體,國際傳播多元主體時代來臨。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和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外語專業學生通過微信、微博、抖音、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和Hello talk等應用程序進行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明顯增加,以社交媒體平臺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形式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形式。因此,國際傳播和跨文化交際在社交媒體平臺相遇,一百多萬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有望成為中國國際傳播的新形式。
國內外語專業與國際傳播的關系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高校的外語系建立了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本世紀初,外語院校陸續建立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加強對國際新聞與傳播人才的培養。在外語院系設立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目的是利用外語院系的優勢提升對外傳播人才的外語水平,但沒有對外語專業自身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5.31講話后,外語界學者開始探索外語專業和中國國際傳播的進一步對接,但思路仍舊是繼續辦好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缺乏理念上的突破。提升外語院系的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教育為對外傳播機構輸送人才固然重要,但外語專業一百多萬在校生的跨文化交際不應被忽視。國際傳播是通過政府、組織和個人進行的跨越國界的傳遞信息的過程,廣義的國際傳播包括跨越國界的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1]?。據此,外語專業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與國外網友進行的跨文化交際屬于廣義國際傳播的一部分。當前,外語專業已經將跨文化能力界定為專業核心能力,外語專業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的跨文化交際也日趨活躍,外語專業學生有望成為國際傳播最理想的主體之一。
一、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是國際傳播平臺化的必然要求。傳統的中國國際傳播以政府和國有媒體作為傳播主體,以在國際社會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作為目的,但由于中西方在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制度、新聞傳播制度、受眾媒介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我國的國際傳播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隨著國際傳播的平臺化,國際傳播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但全球國際傳播格局并沒有發生改變,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西方社交媒體平臺占據了國際社交媒體市場的核心位置。中國要想在平臺化時代的國際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推進國際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的必要性很強。
(一)我國建制化國際傳播主體的局限性
首先,國外受眾和社交媒體對中國政府及國有媒體的信任度較低。郭光華認為,受意識形態偏向的影響,國外受眾對中國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長期存在偏見,信任度較低?[2]?。國外受眾對大眾媒體和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原本就不高,加之在意識性形態上的差異,便形成了對中國政府及國有媒體的低信任度。同時,一些國外社交媒體對中國政府部門及國有媒體也抱有成見,Facebook和Twitter就給中國政府部門及國有媒體貼上了“中國政府賬號”“官媒”等標簽。郭鎮之提出,中國的國際傳播需要進行現代化轉型,發掘非主流的傳播渠道?[3]?。李子柒在YouTube上成功對外傳播了中國文化,凸顯了國際傳播主體多元化的必要性。截至2022年11月,李子柒在YouTube賬號的訂閱者已達到1720萬,而CGTN的訂閱者為295萬,CCTV153萬,China Daily5.43萬,李子柒一人在YouTube上的影響力超過了中國對外傳播的“國家隊”。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子柒的訂閱量也超越了西方主流媒體:CNN的訂閱者為1300萬,BBC1110萬,Fox861萬。因此,我們需要大力推進個體層次的國際傳播,而外語專業的大學生是一個潛在的巨大資源。
第二,建制化國際傳播主體所傳播的中國形象刻板單一。張志安和李輝指出,在社交媒體興起和媒體融合的趨勢下,我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也在強調多層次、分眾化、立體式、情感化、日常生活化的傳播,但實際上表達出的仍然是以“民族-國家”為整體的相對單一的價值形象;而當今西方興起的反現代性、反傳統、反權威的文化精神,是以反單一整體價值觀為前提的?[4]?。這種單一化的價值形象無法代表全面而真實的中國形象,也難以讓國外受眾接受這樣的形象。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并不平衡,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進入后工業化,東部沿海地區處于工業化后期,但大部分中西部地區還處于工業化中期;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也是多元的,現代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交織在一起;因而真實的中國形象應是豐富而多元的。
第三,建制化國際傳播主體與國外受眾的互動性差。邵延鵬和甘險峰指出,盡管中國政府部門和國有媒體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了嘗試,但我國對外傳播延續著傳統媒體時代的格局,主流媒體各賬號間、與他國友好賬號之間互動性弱?[5]?。這一方面是由于主流媒體的互動意識不強、信息反饋渠道不暢通,另一方面是因為作為個體的國外受眾和慣于宏大敘事的中國主流媒體之間地位不對等,缺乏共同的興趣點,不容易形成“對話”。相比之下,在跨文化交際中,外語專業學生和國外網友之間的互動非常強。
(二)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要求
中國國際傳播在努力尋找多元化的“中國故事”,并進行生動地講述,從而讓國外受眾了解一個真實的豐富多彩的中國,進而對中國產生理解和認同。如何尋找“中國故事”的元素及其敘事,一直是中國國際傳播的核心問題。楊越明認為,抽象的當代中國形象是由一個個具象的當代中國人形象拼貼而成的,應摒棄宏大敘事,注重個體的故事傳播?[6]?。辛靜和葉倩倩提出,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要面向物的世界,面向人的世界,面向心的世界?[7]?。外語專業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可以向世界展示多元立體的中國;可以從日常生活維度講述中國故事,喚起人類共通情感和價值觀念;可以建立個體之間的對話,實現心靈相通。外語專業學生從草根層次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是政府部門和國有媒體所難以企及的。
(三)中國社交媒體平臺走向國際的要求
英語是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的通用語言。相德寶和呂凡指出,社交媒體上70%的信息都是用英文表達,語言霸權使得西方國家在國際傳播中處于絕對優勢?[8]?。微信、微博、抖音為代表的中國社交媒體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由于語言限制,微博、微信的使用者在全球仍以華人為主。中國社交媒體要走向國際,需要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上使用外語與國外受眾進行交流。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可以使他們在國外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跨文化交際中更具優勢,也可以推動兩微一抖等中國社交媒體平臺的國際化。2022年3月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關于學生使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調查顯示,88.8%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的可行性
從國際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學術淵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維度、外語專業對跨文化能力培養要求、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實踐等角度考查,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一)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傳播同屬跨文化傳播
中國語境下的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傳播同屬跨文化傳播。美國學者古迪孔斯特將跨文化傳播研究分為四個方向:人際跨文化傳播,研究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的互動;跨文化傳播比較,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互動規范;國際傳播,研究國家之間的互動;大眾傳播比較,研究不同國家大眾傳播使用情況?[9]???梢?,人際跨文化傳播研究屬于跨文化交際的范疇,而國際傳播研究和大眾傳播比較研究屬于國際傳播的范疇。
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傳播都需要跨越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是指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并不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內部的族群之間的文化差異??缥幕浑H是外語專業的術語,指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進行的人際交流,課程目標是進行跨文化適應和避免或處理跨文化沖突;國際傳播是傳播學專業的一個術語,指跨越國境的信息流動,傳播的主體是國家、組織及個人,服務于民族國家的地緣政治利益。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中國外語專業學生與其他國家網民之間的交流是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傳播重疊的領域。
(二)媒介傳播效果三層面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三維度的重合
國際傳播在分析傳播對受眾的影響時,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次進行。從認知到情感,再到產生行為,傳播效果逐漸擴大??缥幕浑H能力由知識、情感、行為三個維度構成。例如,張紅玲提出了外語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教學參考框架的三個維度:認知理解(外國文化知識、中國文化知識、普遍文化知識)、情感態度(文化意識、國家認同、全球視野)、行為技能(跨文化體認、跨文化對話、跨文化探索)?[10]???梢?,國際傳播的媒介傳播效果三層面和與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三維度出現了完美的重合。因此,和普通社交媒體使用者相比,外語專業學生更善于理解、把握和利用國際傳播發生作用的規律。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被定性為外語專業的核心能力
2018年推出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將跨文化能力界定為外語類專業的核心能力之一 。潘文國認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外語類專業培養的終極能力,外語類專業的八大方向(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外語教育、專門用途外語、其他相關方向)、六大知識(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區域與國別知識、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相關專業知識、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九大能力(外語運用能力、文學鑒賞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核心就是跨文化交流能力?[11]?。通過比較《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對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課程的相關定義與表述,在外語專業的視角下,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沒有本質區別,可以互換使用??缥幕浑H能力被確定為外語專業的核心能力對于國際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外語專業學生是理想的國際傳播主體之一
外語專業學生的三個特點使其成為理想的國際傳播主體之一:年輕的草根精英,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經驗,并且存在跨文化交際的需求。外語專業學生以普通網民身份進行國際傳播,沒有官方色彩,更容易被國外受眾所接受,更容易和國外青年網民進行交流對話。外語專業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使他們在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跨文化交際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外語專業培養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提升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多數外語專業學生具有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經驗。外語專業課程體系要求學生進行跨文化實踐,他們會出于各種目的進行跨文化交際。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調查顯示,84.1%的學生表示使用過社交媒體進行跨文化交際,他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依次為學***外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提高語言能力、了解時事、結交朋友、準備就業、完成作業、準備出國留學等。
史安斌和童桐擔憂平臺化時代大量非精英主體參與到全球傳播的網絡之中,會使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脫離職業外交家的束縛,并導致公共討論中“只表達,不交流”的信任困境?[12]?。外語專業大學生參與國際傳播可以有效地應對這種困境,他們具有豐富的中外文化知識,能夠熟練使用外語,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技巧,具有愛國情懷和全球視野,他們的跨文化意識超越了民族主義,能夠和國外網友進行對話,有利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因此是理想的國際傳播主體之一。
三、外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的策略
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可以實現國際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但不應要求跨文化交際在形式上統一到國家層面的國際傳播之中,也不應要求跨文化交際主體去承載一個統一的、抽象的故事主題,否則將會喪失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中的優勢。李子柒在YouTube上取得了成功,但她并沒有國際傳播的動機,更沒有想到會成功地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她說:“我挺意外的,會有這么多其他國家的人喜歡,想不到會有這么廣泛的共鳴……文化傳播是需要無數人努力的一件大事,而我只是做了我熱愛的一件小事”。?[13]
(一)確立以跨文化能力為核心競爭力的外語專業課程體系
外語專業要切實將跨文化能力作為專業的核心競爭力,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抓手,整合各類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程,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外語專業跨文化能力培養,為跨文化交際融入中國國際傳播提供課程體系上的保障。
張紅玲認為,認知理解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情感態度是形成跨文化能力的重要環節,行為技能是跨文化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14]?。外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語言類課程可以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供語言運用能力上的支撐,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和區域研究等方向課程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和相關國家知識,中國文化類課程可以提供中國語言和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課程可以提供跨文化交際理論和技能,學術寫作和科研方法課程可以評估跨文化交際實踐的效果。這些課程的有機整合,可以極大地促進外語專業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
(二)把國際傳播的理論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
目前,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目標并沒有涉及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跨文化交際,也缺乏對學生國際傳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遼師外院的調查中,“同意”和“非常同意”將社交媒體內容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生比例為65.2%,“不確定”的比例為28.5%,“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僅為6.3%,說明學生認可將社交媒體內容納入跨文化交際課程;92.8%的學生認為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向外國人傳播了中國文化,但有意識地傳播中國文化的比例為44.1%,說明學生仍欠缺國際傳播的意識。因此,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目標需要增加以下要求:學生應具備國際傳播意識,能夠使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交際,具備在跨文化實踐中的創新能力,能夠使用科研方法對跨文化交際現象進行分析。相應地,在教學內容上要增加國際傳播、社交媒體的相關理論,以滿足外語專業學生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需求。傳播學專業的教師可以跨專業為外語專業的學生講授國際傳播和新媒體傳播,外語專業的老師也可以學***際傳播學等相關課程,用于外語專業的跨文化交際教學。
跨文化交際課程還應該加強對學生社交媒體平臺跨文化交際實踐的考核,為學生參與國際傳播實踐提供動力。平臺化時代為外語專業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提供了各種機會和便利,學生可以制作和發布短視頻,分享圖片,使用文字等來講述自己的故事,還可以參與線上討論來進行國際傳播,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可以記錄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作為跨文化實踐的作業。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可以賦予外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活動新的意義:學生在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助力中國國際傳播。
(三)通過第二課堂促進國際傳播實踐
首先,外語專業學生可以參加基于社交媒體平臺跨文化交際的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國內外各類社交媒體平臺蘊藏著大量的商機,催生了大量的經濟活動,也為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提供了新的舞臺。此外,翻譯活動本身是跨文化交際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徑,應該推動外語專業學生參與中國網絡文學外譯實踐,在網絡文學翻譯網站的論壇上為國外讀者答疑解惑,為推動中國網絡文學走向世界做出貢獻。目前,外語專業學生,尤其是廣大翻譯專業本科生和翻譯碩士,尚未成規模地參與到網絡文學走出去的活動中來。通過改進翻譯專業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形式,來鼓勵學生參與網絡文學外譯活動,將有助于實現翻譯專業發展和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的雙贏。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可以實現中國國際傳播事業和外語專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國際傳播平臺化時代已經來臨,國際傳播主體多元化已成為時代要求,我國單一的建制化國際傳播體制難以取得好的傳播效果。將外語專業的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順應了時代要求。外語專業學生具有愛國情懷和全球視野,能夠向全球的同齡人有溫度地講述豐富多元的“中國故事”,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和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同時,跨文化交際融入國際傳播可以為外國語言文學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提升外語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學科地位。在不遠的將來,如何推進跨文化交際成功地融入國際傳播,將成為外語專業和傳播學專業的一個重要交叉研究領域。
基金項目:論文系遼寧省教育廳2021年度科學研究經費項目“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LJKR0322)。
注 釋:
[1]關世杰.國際傳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郭光華.我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構建路徑探索[J].現代傳播,2015(05):24-28.
[3]郭鎮之.中國對外傳播面臨的新挑戰及創新對策[J].對外傳播,2020(01):13-15.
[4]張志安,李輝.平臺社會語境下中國網絡國際傳播的戰略和路徑[J].青年探索,2021(04):15-27.
[5]邵延鵬,甘險峰.對外傳播中的社交媒體運營[J].對外傳播,2018(09):48-50.
[6]楊越明.后疫情時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思考[J].對外傳播,2020(08):14-17.
[7]辛靜,葉倩倩.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分析與反思?——?以YouTube李子柒的視頻評論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0(03):17-23.
[8]相德寶,呂凡.中國社交媒體海外拓展的機遇與挑戰[J].對外傳播,2020(01):19-21.
[9]Gudykunst,W.B.Cross-cultural comparisons[A].In Charles R.Berger & Steven H.Chaffee(Eds.).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C].Newbury Park,CA:Sage.1987:847-889.
[10][14]張紅玲.“外語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學參考框”研制與解讀[R].外教社“首屆中國跨文化教育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高端論壇”,2022-07-26.
[11]潘文國.跨文化交流能力再認識[R].上海外譯教育出版社“首屆中國跨文化教育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高端論壇”,2022-07-26.
[12]史安斌,童桐.平臺世界主義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升維[J].跨文化傳播研究,2021(01):31-50.
[13]王思北,周琳.李子柒對話新華社記者:“我覺得我做了件挺有意義的事”[N/OL].新華視點,2020-01-18[2022-09-08].https://society.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WW8.
作者簡介:
古俊偉 博士,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東南傳播》2022年第12期,總第220期)
【責任編輯:劉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