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郭小安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在時代新變化、技術新發展、人才新需求、改革新動向的劇變大環境中,新聞傳播教育將何去何從?《新聞傳播教育導論》全面地分析了我國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困境、使命、出路等議題。書中拋棄了嚴肅學術著作慣用的引經據典之風,融入了大量生動的工作實例、生活體悟與人生智慧,讓讀者頓感新聞傳播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需要管理者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規范的操作方法,也需要管理者高超的領導藝術、堅強的意志力和強烈責任心。在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應因勢而動,既要積極識變,主動求變,又要以不變應萬變,重點要處理好創新與守正的關系,才可以避免在前進中迷失方向,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謀求一席生存之地。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導論》 新聞傳播教育 使命 問題 出路
張昆教授的新書《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以下簡稱《導論》)洋洋灑灑30萬字,不遺余力,傾盡所能地呈現了其幾十年來從事新聞傳播教育的豐富經驗與深入思考,全面地分析了我國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困境、使命、出路等議題,從教育的本質入手探討了諸多核心命題:為誰而教?誰來教?如何教?教育的內容是什么?學科建設的真諦何在?如何正確理解學科與專業的關系?如何建設課程與教材?如何規劃教育的過程及環節?如何把握教育環境、教育政策和評估教育效果等等,不勝枚舉。
讀完此書,最深刻的感受是“內容注重實效,形式不拘一格”,書中既有大量詼諧幽默、自我吐槽之俏皮話,又有對新聞傳播教育抽絲剝繭的分析,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自信的鮮明個性和強烈的憂患意識、責任感。書中拋棄了嚴肅學術著作慣用的引經據典之風,融入了大量生動的工作實例、生活體悟與人生智慧,讀者在暢讀時仿佛身處報告廳傾聽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或輾轉席間、辦公室、咖啡館聆聽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難能可貴的是,有些看似“上不得臺面”的“旁門左道”,如“新聞院系需要什么樣的院長”“如何來處理學生事務”“如何來優化院系管理”“如何來營造學院氛圍”等內容,也登入此書的大雅之堂,這種接地氣的寫法其實更具可讀性、趣味性和啟發性,讓讀者頓感新聞傳播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需要管理者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規范的操作方法,也需要管理者高超的領導藝術、堅強的意志力和強烈責任心。
《導論》關注的核心議題是:在時代新變化、技術新發展、人才新需求、改革新動向的劇變大環境中,新聞傳播教育將何去何從?張昆教授認為,故步自封、坐井觀天無異于自尋死路,只有不斷對新生事物保持敏感好奇之心,懷揣改革創新之意,才能謀求不確定時代下的生存之道。而新聞傳播學院教育改革是否成功,關鍵取決于院長的能力、格局和視野:“作為一院之長,要賦予院系靈魂,院長的氣質決定了學院的氣質?!迸c此同時,張昆教授認為,盡管新聞傳播教育熱鬧非凡,但與其他學科相比仍處于弱勢地位,因而新聞傳播院系的院長成了天底下最難最苦的職業,像個“上壓下擠、夾心餅干”“全能要求、無限責任”的“保姆”和無微不至的“生產隊長”一般,這番比喻犀利又不失俏皮地道盡了院長的苦辣與辛酸。爾后,張昆教授筆鋒一轉:院長們干的“雖是天底下最難最苦之事,但總得有人做,在其位,謀其事,乃人之本分”;并指出一個院系能否健康運行,不能僅僅依賴院長一人,一個學院的發展乃是系統工程,涉及諸多環節、諸多要素,非院長一人能承擔,辦好新聞傳播教育,既是院長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 [1] 一位院長需要什么素質呢?首先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其次需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犧牲精神和大愛情懷;最后要有杰出的管理協同能力、廣泛的人脈和敏銳的學術嗅覺,兼具學者、教師、官員、專家等多重角色,所謂既能掌舵,又能劃槳;既能上天攬月,也能下海捉鱉;既懂陽春白雪,也會下里巴人;既要追求卓越,又能海納百川。正如書中所言:“一位優秀的新聞傳播院系院長,不一定出自高官、不一定是德高望重的學者,不一定是來自業界的領袖,也不一定長袖善舞,但一定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一定要有大愛情懷、教育理想、新聞精神、富有責任感、敢于擔當,要有道德、人格魅力和犧牲精神?!?[2]
《導論》認為,新聞院系院長的四大要務除師資建設和學生培養外,改善條件和氛圍營造也尤為重要。這種論調一般極少出現在嚴謹的新聞傳播教育著作中,作者不僅不諱言,還用諸多筆墨強調了辦學條件和辦學氛圍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教學理念、再頂尖的師資都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叭藗兂<m纏于大師大樓孰輕孰重的爭論,有人主張大師比大樓重要,也有人認為大樓重于大師,其實,重視大師的人也不會無視大樓的重要性,因為要讓大師安心教學,需要一個安放靈魂的地方,沒有大樓,大師也很難留得下來,同樣,認為大樓重要的人,不是忽視大師,而是認為有了梧桐樹,才能引得鳳凰來?!?sup> [3] 這種雙舉并重、互為因果之思路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它超越了過去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一元化思維,更具人文關懷。同樣,學院氛圍的營造看似學院管理中的細枝末節,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張昆教授認為辦學氛圍是一個院系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是學院軟實力的體現,如果做得好,無異于用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影響人、塑造人、培育人,它有如泡菜,潤澤著身處環境其中的人。學院氛圍包括學風、教風、院訓、院歌、院徽、人際關系等,身處其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其浸潤,久而久之會打上特定的文化烙印,形成不同的精神氣質。因此,辦學氛圍不僅影響一個學院的學風和教風,還是一個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它增強了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成就感,是學院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導論》關于師資建設、教學團隊、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見解也頗有見地:首先,在現有的工資績效制度下實現增量改革,聚集社會資源,設立冠名教授席位,這對于身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高校來說無疑增加了吸引優秀人才的籌碼。其次,打破教研室、系所等基本教學建制,打造專業負責人和教學團隊,以匯集眾智,各取所長,既可以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又能發揮對年輕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還能加強教師的歸屬感與成就感,提升學院的辦學氛圍。再次,確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大實踐觀,“以培養適用社會發展的“全人”為目的,統合理論概念、哲思批判和技術技能的實踐教育觀念,具體而言是實現學界與業界、技術技能與理論學術、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傳媒素養與人格素養的融合與平衡?!?sup> [4] ;其次提出新聞教育改革的三大轉向: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由傳統的流水線模式向訂單式模式轉變、教師以科研為中心向以教學為中心轉變。最后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才能凝聚特色,形成比較優勢,尤其是在理工科學校辦新聞傳播教育,如果能夠借力計算機、通信工程等學科,實現交叉融合,不僅可以拓展學術研究的想象力,也可以優化培養模式,造就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
在談到困難、使命和擔當時,張昆教授亦洞察于當前新聞傳播教育的諸多瓶頸,指出了諸多問題:1.新聞傳播教育的內容脫節,表現在歷史與現實脫節、中國與外國脫節、理論與現實脫節等;2.課題重于課程,研究生教育重于本科生教育,重專著輕教材;3.新聞傳播實踐教育存在觀念錯位、資源匱乏、體系薄弱、實踐與理論脫節等問題;4.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培養過程趨同,甚至還出現部分學校專業學位論文水平超過學術學位論文,學碩學位論文實踐導向甚于專業學位論文之怪相。5.內卷化,專業越分越細,課程之間的溝壑越來越深,難以跨越交融,新聞傳播專業與廣播影視專業不相往來,編輯出版與數字出版并世獨立,廣播電視技術、影視照明技術與藝術、錄音技術藝術、音像技術決然分割等,顯然違背新聞傳播知識體系的關聯與整體性,人為的細分割裂,與當前新聞傳播領域全面融合的態勢背道而馳。 [5] 究其原因則是當下新聞傳播教育教師、學生、人才市場三大關系支點錯位所致,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教師的個人成長、價值體現無法從教學中充分獲得,人才培養作為教師的中心地位越來越淡化和模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也被弱化;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沒有及時傳導至教育領域,也沒有對教育領域形成足夠的壓力。未來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必須盡快復位,其出路在于:打開封閉的教育之門,使社會的人才需求成為教育配置的絕對性引導力量;要強化師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讓愛心、責任、義務貫穿到教書育人實踐的全過程;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知識完整的人,讓學生成為大寫的人、舒展的人、健康的人” [6]
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張昆教授擔任華中科技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十余年,在一所工科優勢明顯的大學發展文科教育,艱辛和困難可想而知。但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實力與復旦大學同為A檔,并列為全國第三,這個結果貌似出乎意料,實在意料之中,這是張昆教授領銜的僅40人左右的華中科技大學團隊創造的辦學神話,為理工科大學的新聞教育改革“殺出了一條血路”,其強大的領導力、凝聚力、戰斗力以及借力理工科學科模式等不走尋常路的理念和舉措,是實現“彎道超車”的奧妙所在,令人嘖嘖稱奇,深為嘆服。此書雖冠名為“新聞傳播教育導論”,但字里行間,無不彰顯作者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熱愛之情、對新聞傳播教育現狀的憂思之意以及臻達改革之決定,將此書喻為新聞傳播教育的里程碑實不為過。它旗幟鮮明地告訴讀者:在不確定性已然成為最大確定性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只有因勢而動,積極識變,主動求變,才可能在劇變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并在未來的教育格局中謀求一席生存之地。
基金項目:論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研究項目“人文通識與素質課程互動教學方法”(142019)、重慶市研究生教改一般課題“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宏思維的培養”(yjg143019)。
注?釋:
[1][2][3][4][5][6]張昆.新聞傳播教育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9,46,61-62,153,108,250-251.
來源:東南傳播2022年第1期,總第209期
【責任編輯:劉君榮】
編輯:黃雪敏 葉凌超
審核:溫華英 劉君榮
投稿郵箱:dncbtougao@163.com。
國內統一刊號:CN 35-1274/J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