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形容寧化這座小城的氣質,海鷗君私以為是:融合。
寧化,既是畬族人的山歌,也是客家人的搖籃,更是民族融合的交響。
寧化,位于福建西部、閩贛邊界中部,一直以來,偏安一隅的寧化毫不張揚,讓人總是容易忽略了這里暗藏的“風景”。
這里古老又神秘,有著許多聞名于世的Title,她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證的“千年古縣”;是舉世公認的“客家祖地”;是原中央蘇區縣、中央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閩江、贛江、韓江“三江”源頭……
建縣于唐開元十三年的寧化,到今天已有一千多歲了,這么多年,她就像一個內涵豐富的長者,包容地接納著每個來到此地的人。
在寧化,有個石碧村,居住著客家人。
客家人原本是生活在古代中原地區的漢人,但從東晉時期開始,中原戰亂不斷,大批中原漢人不得以舉家南遷。唐宋時期,南遷的漢人一齊匯聚石壁,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定居于此,久而久之成了客家祖地,有“北有大槐樹,南有石碧村”之稱。
寧化的石碧客家公祠,作為全球120姓氏客屬的總家廟,建筑規模居全球客祠之最,每年,寧化石壁還會舉辦客家祭祖大典,“寧化石碧客家祭祖習俗”甚至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每年活動都吸引了世界各地100多萬客家鄉親來石壁尋根謁祖、走親訪友。
在寧化,還有個治平鄉,居住著畬族人。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山里的住戶。早期的畬族是一個游耕民族,結廬山谷,刀耕火種,隨山遷徙,居無定所。經過千年遷徙,畬民從潮州遷徙到汀州。唐宋時期,寧化成為畬族聚居之地,如今,大部分畬族居住在治平畬族鄉的9個畬族村,以雷、藍、鐘三姓為主。
作為三明市兩個畬族鄉之一,治平畬族鄉的畬族歷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近年來,當地更是立足雞公崠、汀江源等自然資源,融入紅色、畬族、客家文化,打造“一廊兩館古山寨,八景四園深谷村”,建成治平十里畬鄉文化長廊、畬鄉古山寨、刀耕火種園等特色項目,吸引眾多游客到訪參觀。
在外人看來,客家人和畬族人有著許多相同或相近點,比如,他們習俗中都有著喝擂茶、戴頭帕、唱山歌、聽采茶戲等習慣,而如此相似的原因,自然不是什么歷史巧合,是他們背后那共同深刻的歷史淵源,是兩族人民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了數百年之久后,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交織的結果。
當然,能直觀感受寧化“融合”氣質的外現之處還有許多。比如,畬族服飾、民俗里那無處不在的“?!蔽幕?/strong>。
畬族剪紙,廣泛應用于畬族婚宴喜慶、傳統節日等場合。剪紙多采用“?!薄暗摗钡茸只?,畬族人在創作剪紙時,不僅會將字花以書法藝術造型剪出,甚至會加入寫意之感,以鳥字文剪出,寄福他人。
畬族刺繡,是畬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畬族婦女喜歡在衣裳的領上、袖口、衣襟邊和圍裙上刺上紋樣,題材多來自生活的觀察與意象結合造型,圖案內容多是鳳凰、喜鵲、梅花、牡丹等花鳥。這些圖案不但能美化服飾,還有“五福(蝠)捧壽”“綠(鹿)早生孫(筍)”等深刻涵義,一針一繡皆傳遞了滿滿的美好祝愿。
“?!蔽幕?,被畬族人民賦予了不同的形態,有著不同表現形式,它像一個圖騰,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眷戀和對來年的憧憬,在千年的生產生活中,洋洋灑灑地鋪散在了寧化廣闊的大地上,融進了畬族人的日常生活中。
不得不感慨,寧化為何能將這么多民族的人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人由衷贊嘆起生活的魅力。想更深入了解寧化的融合氣質嗎?4月21日,中華一家親·2023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暨福籽同心愛中華·福建省第十屆“三月三”與你相約。
編輯:許昭蘭